深耕于产 专注于人


本报记者 贾 泓 张慧慧
作为青海经济的主战场,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深耕产业发展的同时,深知自身在以经济发展促民生中责任重大。
西宁开发区把稳就业、促民生放在工作首位,深耕于产,专注于人。而专注于人,在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在于促进高质量就业,还在于为企业员工打造优良的环境。
西宁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省市委全会关于深化改革的系列部署,继续力争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2万人以上,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积极构建人才发展良好生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和智力保障。
一组新数据:
说就业但不能只说就业
西宁开发区提供了一组关于就业的数据——
一季度,西宁开发区提供就业岗位1795个,新增就业人员4154人,较去年同比增长12.21%;累计为60余家重点企业开展人社政策宣讲,发放“职称评审”“就业创业政策口袋书”等政策文件1000余份;开展“汇企菁英聚园区 助力复产保用工”线上线下新增就业专场系列招聘活动15场次(含直播带岗9场),线上发布招聘信息22次,吸引1万余人次参与,线上投递简历3000余份;指导企业开展自主培训2.9万人次,岗前、在岗技能培训570余人次,组织36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申报各类职称。
看这组数据,不能只看4154人的成功就业,还要看其对西宁开发区乃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从企业层面来看,高质量就业有效缓解了企业春季用工压力,确保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运行,为企业实现全年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劳动者层面来看,促进了劳动者稳定增收,提升了生活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其获得感和幸福感。
而对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就业“开门红”为重点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持,保障了产业的稳健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一季度“开门红”筑牢就业保障根基。充足的人力资源为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成绩的背后,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开门红”绝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西宁开发区长久以来多措并举、多点发力促就业,把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用工服务保障作为重中之重,抢抓发展机遇,主动担当作为,用心用情用力推进政策落实服务落地,全力提升就业服务质效。
当政府将目光聚焦在“人”身上,写好为民服务的“经济篇章”时,当以经济促民生收获累累硕果,“群英荟萃”就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数据的背后是一张张成功的笑脸,更是一个个火热生产的车间,助力区域经济蓬勃向上。
一群大学生:
会迷茫但定会大展拳脚
在青海蓝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蓝算),22岁还没从天津职业大学毕业的李善明已经找到可以大展拳脚的天地。
3年前,在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结束高考的李善明面对专业也曾陷入困扰。他不知道自己选择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能否在家乡找到合适的工作。大三上学期在天津市的标注企业实习后,2025年回家过年的他,因青海蓝算正在招聘标注员的消息而打消了心中的疑虑。
这一刻,他的理想与家乡有了链接,他毫不犹豫地投去简历。1月7日正式入职青海蓝算。所学专业契合、有同行业的实习经历,这个岗位就像为他设定的一样,3D点云拉框他每天可以完成1600个,远超同事。2月底,李善明已经成功晋升为项目主管。
在青海蓝算一楼办公区,有500余人在这里办公。李善明所负责的项目四组的主要工作是为智能驾驶提供精准标注。他将自己的座位设置在可熟练自行操作的组员的最后一排,后面是正在接受技术培训的新入职同事。李善明说:“标注行业前景好,入行难度低,年轻人接受程度也高。”
当青海蓝算以战略性眼光抓住人工智能这个新赛道新风口,在青海建设青海绿色算力大型数据标注基地项目,越来越多像李善明一样的年轻人在青海找到了用武之地。
“标注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规模后就会强者恒强。青海提出发展绿色算力,是充满智慧的。我们抢抓先机作为链主企业提前在这里布局,不仅能抢占时机,也能为青海的年轻人创造更多就业选择机会。”青海蓝算负责人李刚说,“未来三年,青海蓝算将迎来人才需求的井喷,仅数据标注员今年年内的需求就将增加到3000人左右,他们将以水滴石穿的专注与铁杵成针的耐心,在浩如烟海的数据中精准‘锚定’标注目标,为人工智能模型筑牢坚实‘地基’。”
当西宁开发区将产业的目标瞄准绿色算力、数字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当越来越多企业振翅西飞在高原投资兴业,年轻人们就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那些曾经在迷茫中选择专业的大学生成为助力家乡勇闯新赛道的最强先锋。当产业与人才、人才与产业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实现高质量就业就有了更多路径。
一条公交线:
是主战场但不是“单兵作战”
“‘光伏一条街’公交专线开通一个多月了,企业的反馈都很不错。”南川工业园区管委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事务管理局局长吴振宇笑着说。
作为青海省光伏产业核心承载区,南川工业园区“光伏一条街”汇聚天合光能、阿特斯、高景太阳能、青海丽豪、晶科、泰丰、弗迪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随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相关从业人员突破两万余人,沿线员工的通勤需求激增。
2月27日,吴振宇等人组织召开企业座谈会,邀请10家重点企业相关部门代表畅谈,既送上政策“大礼包”,又详细记录下企业需求。
“企业所在的位置距离市区比较远,员工出行不方便,尤其高峰时间,道路很拥堵……”当其中一家企业提出诉求后,相关企业纷纷响应。
2月28日,园区工作人员立即赴西宁公交集团对接,全程不到20分钟的办事效率让吴振宇颇为动容:“了解我们的诉求后,西宁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通过召开‘现场办公会’部署,这份‘马上办’‘立即办’的给力支持是西宁各部门协同发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随后,通过大数据分析、实地勘察,最终确定定制化解决方案,设置全长21公里的智慧公交线路,从“青海丽豪清能股份有限公司”站始发,终点站为“城南公交首末站”,途经9个站点。这条专线贯穿光伏产业核心区与城南居住区,覆盖“光伏一条街”沿线企业。
3月5日,“光伏一条街”首条定制公交专线“南川光伏专线”正式投入运营。运营时间从7时至19时,票价为两元,既可通过掌上公交App预约,也可就近前往站点等候,扫码即走。
为了切身感受专线开通带来的变化,找准还需完善的地方,吴振宇等人乘车感受了一番。“接下来,我们将和西宁公交集团、企业积极对接协商,对于高峰期进一步优化,使得人车更匹配,为集聚于此的光伏产业集群提供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通勤保障。”吴振宇说。
当西宁开发区将服务企业的触点延伸得越来越细,当园区从一点一滴了解企业发展的需求,当各方力量为服务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汇聚合力,这里,就不再是一个个勇毅前行的单兵作战者,而是汇众智,聚众力,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是企业安心发展的沃土,是员工安心工作的热土,机遇遍地生长,幸福触手可及。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内容:
-
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不是一放了之
今年上半年,全国行政检查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30%以上,极大减轻了企业负担。这表明,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乱检查”得到有效遏制。行政检查是行政执法主体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重要方式,对引导规范企业合法经营、预防纠正违法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规范涉企行政
2025-09-15 07:38:00 -
规模大、势头好!我国已成为海洋产业门类最齐全国家之一
中新网9月10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会上,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使用了四个关键词概括“十四五”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成效。一是“突破”。海洋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万亿元,联合
2025-09-10 11:57:00 -
我市启动“交通运输市场百日行动”
为落实全省交通运输整治突出问题规范执法专项行动会议精神,切实维护交通运输市场经营秩序,全面保障企业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持续优化交通运输营商环境,大连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自8月28日起至11月底,全面开展“交通运输市场百日行动”。本次行动从整治市场乱象、提升服务质量和排查安全隐患三大重点领域实施
2025-09-02 09:56:00 -
福建:大件运输服务为民营经济发展铺就“高速通道”
清晨7点,福建省华驰物流有限公司的调度室里,负责人郑有聪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审批进度条——前一天下午提交的一件大件运输申请,仅用12小时就拿到了《超限运输车辆通行证》。“放在几年前,这得跑多个部门,等好几天,现在动动手指就能办,还能实时看进度,太省心了!”郑有聪的感慨,正是福建省交通运输厅近年来优化大件
2025-08-31 11:05:00 -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 | 创新业态场景,探索多元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拓展观察
新华社福州8月30日电 题:创新业态场景,探索多元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拓展观察新华社记者刘旸从马拉松赛事运营到AI智能健身房,从跑步俱乐部的专业服务到体育综合体的全新体验——近年来,国内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纷纷开启转型探索。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鼓励体育用品企业研发家
2025-08-30 15:58:00 -
为危险加上“安全锁” 昆明这样筑牢危化品防线
自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启动以来,昆明市应急管理局以“清单化管控、数字化转型、本质化提升”为核心路径,创新构建了危化安全监管的“昆明模式”。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率达到100%,双重预防机制运行优良率提升至99.8%,治本攻坚取得显著成效。靶向攻坚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昆明市通过技术
2025-08-29 08: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