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交替,别让血管“闹脾气”!
已然立夏,气温犹如坐过山车般起伏不定,对于血管弹性减退、自我调节能力差的老年人而言,这段时期更是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尤其是心血管疾病。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趋势,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高达3.3亿,其中高血压患病人数2.45亿,治疗控制达标率不容乐观。因此,提前做好预防,打响血管保卫战迫在眉睫。
为什么季节交替时,心血管疾病高发?该怎样提前做好预防?山西晚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升高,且出现年轻化趋势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由于我国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巨大,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升高,疾病负担下降的拐点尚未出现。而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心梗等)、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
另外,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许多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越来越年轻,这是因为从青少年开始到中年、老年,血管处于由健康到不健康的发展过程,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包括精神压力等这些危险因素都会对血管产生影响。为此,有专家建议,不管是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人群还是健康人群,均应在早期检测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与结构是否异常,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而在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众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里,高血压处于首要位置,它所引发的心、肾、血管等靶器官损伤将提高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因此,高血压治疗不仅要关注血压达标率,更要注重心血管事件的综合管理和控制。”山西白求恩医院血管外科护士长王燕燕介绍说。
血管变化也会受天气影响,提前筛查很有必要
“有人说血管的功能会随着天气变化而变化,这是真的吗?”“可以这么理解。”王艳艳解释道,每当季节交替时,温度波动,血管受温度变化影响,收缩、舒张频繁切换。春季气温不稳定,血管时而收缩使血压升高,时而舒张致血压波动,而随着温差的加大,尤其是昼夜温差达10℃以上时,血管在频繁收缩与扩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痉挛,使得血压波动增加。这对老年人来说,是比较难适应的,也就使得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的风险骤增。
不仅如此,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也可能在这个时节成为心血管健康的隐患。例如,天气转暖后,有些人突然增加剧烈运动或摄入过量冷饮,造成血管的过度刺激;还有一些患者误认为夏季来临,血压会自然下降,便过早停药……这些都可能引发相关疾病的反复。
另一方面,周围血管疾病涵盖动脉、静脉病变,成因也较复杂,但年龄增长、不良生活习惯、基础疾病都是诱因。“间歇性跛行、肢体肿胀疼痛等是常见症状。”王燕燕说,如老人行走一段距离后腿部疼痛,休息后缓解,被称为间歇性跛行,很可能是血管疾病在作祟;而如下肢肿胀、静脉曲张、皮肤变色等,则是识别血管问题的预警信号,也是老年人保护血管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体检是发现血管隐患的关键手段。颈动脉超声能直观呈现内膜中层厚度与斑块情况,高危患者建议每年复查一次;抽血化验可精准检测血脂、血糖水平,“三高”患者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监测同型半胱氨酸,能预测动脉硬化风险,建议每年复查一次。一旦发现异常,医生便能及时介入,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建议老年人定期体检,尤其是季节交替时,更要密切关注血管健康。”王燕燕说。
坚持三“减”及三“建”,同时做好自我监测
那么,如何有效地降低季节转换对血管、尤其是心血管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呢?王燕燕表示,从饮食上来说,建议大众尤其是老年人要坚持三“减”及三“建”。三“减”即减盐、减油和减糖,盐的食用量每日要小于5g,同时警惕隐形盐(酱油、腌菜),减油就要避免油炸食品、人造奶油等,减糖则要注意减少精制糖,如糕点、含糖饮料等。
三“建”则是给出的三点饮食上的建议,建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控血脂)、黑木耳(清血管)、糙米、芹菜(促进肠道蠕动)、苹果(果胶排毒);建议多吃富含维生素C与抗氧化物质的蔬果,如紫甘蓝(花青素)、西兰花(萝卜硫素)、绿茶(茶多酚),增强血管弹性,清除自由基;建议多吃深海鱼,如三文鱼(Omega-3脂肪酸)、亚麻籽油(α-亚麻酸),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王燕燕表示,在众多影响血管健康的因素中,高血压可称之为“大敌”,因此,日常血压监测不容忽视,老年人应每天固定时间用电子血压计测量。正常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超出范围需警惕。同时,留意体表动脉搏动,如桡动脉、颈动脉,脉搏异常可能预示血管狭窄、堵塞。此外,还要关注皮肤温度变化,肢体血管异常会导致局部皮肤温度降低。通过自我监测,观察身体细微变化。
有些谣言信不得,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
“听说可以通过输液来冲洗血管,让血管保持健康?”对此,王燕燕表示,“输液通血管”并不能像人们冲刷管道那样把血管中的“垃圾”冲洗下来。人体的血管网路是一个闭合的网络,其主要功能是完成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血液输送也灌注,里面所谓的“垃圾”,其实是脂质代谢异常的多余脂质,炎症反应物质等一系列物质,可能会对血管健康造成危害的物质,这些物质通过输液并不能降低它们的浓度,而血管壁上已经形成的硬化斑块,也不可能通过输液的方式冲洗掉,因此,这种做法并不会带来任何的清除血管垃圾的效果。
除了不能带来获益,输液通血管的做法,还可能带来风险。一方面是静脉穿刺带来的输液感染的风险以及输液部位不良反应的风险,这种有创式的方法,带来的风险比口服药物要大得多!另外,输液直接进入静脉血管,会造成血容量的增加,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反而不利于血压的控制,对血压升高带来更大影响。在这里强烈不建议有些没有相关问题的朋友乱输液,通过输液的方式来疏通血管。
另外,王燕燕提示,季节交替时,血管“脆弱”的可能不止是老年人,因此建议大众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早晚外出时注意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夏秋季节的多变气候又是感染性疾病多发的“天然温床”,心血管疾患者本身抗病能力较差,心脏承受负担的能力也较弱,因此需要特别“小心”因为气候变化引起的各种传染性疾病;适当参与户外运动,但要注意补充水分和必要的电解质。“运动不足或大量排汗后忽视了补水,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引发血栓。虽然天气还没有完全热起来,但长期缺乏户外锻炼也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她说。运动前后还要做好热身、拉伸,若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立即停止,特殊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选择正确的锻炼方式。同时,要保持情绪平稳,情绪激动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心脏负担增加。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可过分激动,一旦出现心慌、胸闷、胸痛、憋气等症状时要及早就医。
山西晚报记者 张梦莹 实习生 张佳雨
相关内容:
-
季节交替,别让血管“闹脾气”!
已然立夏,气温犹如坐过山车般起伏不定,对于血管弹性减退、自我调节能力差的老年人而言,这段时期更是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尤其是心血管疾病。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趋势,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高达3.3亿,其中高血压患病人数2.45亿,治疗控制达标率不容乐观。因此,提前做好预
2025-05-06 16:33:00 -
人民日报 | 日照开展青少年脊柱健康管理:健康操发挥大功效
山东日照开展青少年脊柱健康管理健康操发挥大功效本报记者 季 芳“哪位同学练过脊柱健康操?”听到提问,山东省日照市天宁小学200多名5年级学生齐刷刷地举起手。“全都练过,我们学校的学生课间既跑步又做操。”该校党总支书记宋正雪说。近日,全国青少年脊柱与视力健康专项行动(日照站)启动,第一站就来到日照市天
2025-05-06 09:03:00 -
东莞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计划系列活动举办
为促进公众对食品科学与营养安全的认知与重视,形成关注食品科学与营养安全的良好习惯,4月29日,由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东莞市博士创业促进会主办、南城街道党建和组织人事办公室、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南城分局、东莞市南城街道经济发展局等单位协办的东莞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计划之“食品科学的发展与营养安全”
2025-05-02 09:26:00 -
“病毒猎手”如何练就火眼金睛?这群年轻人给出答案 | 奔跑的青春
在广东,有这么一群青年——有人走街串巷,抵达病毒传播现场;有人每天与高致病性病原体近距离较量;有人埋头“搞技术”,提前预判健康风险;有人用人工智能(AI)重塑公共卫生响应体系;还有人钻进山里,攻克传染病控制难题……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这群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病毒猎手”,正以青春力量织就公共卫生防
2025-05-02 09:04:00 -
70后和90后航天员出舱反应找不同
4月30日,神十九航天员安全顺利出舱,三人健康状态良好。神十九乘组是一位“70后”带两位“90后”,他们出舱后的反应有何不同?来感受一下
2025-05-01 08:49:00 -
瘦不下来可能是缺少这种维生素!尤其35岁以上要注意
提到缺少维生素D,很多人想到的是骨质疏松人群。其实,胖人可能也需要补充维生素D。减肥减不下来,可能缺维D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营养科主任、减重医生贾凯表示,肥胖人群如果平时已经很严格地控制饮食,运动量也足够,但还是瘦不下来,可能是身体缺乏维生素了。尤其是年龄在35岁以上的人群,身体新陈代谢可能
2025-05-01 07: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