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胖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保和镇晏家坝村:古村戏台新唱腔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16:23:00    

来源:【资阳融媒】

在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一座由明清老宅改造的川剧展示体验中心内,锣鼓声与高腔唱段穿透斑驳的木窗棂,引得游客驻足。这里的负责人张诒,刚刚获评2024年度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

从濒临失传的川剧“资阳河”流派守护者,到接待游客超万人次的非遗体验基地创建者,这位扎根川剧“资阳河”流派传承的乡村文旅带头人,用十年躬身实践,在古村落的青瓦白墙间搭建起一座川剧活态传承的桥梁,让百年非遗唱响乡村振兴新韵。

古村搭台 老戏新生

漫步于晏家坝村的青瓦白墙之间,晨雾缭绕的巷陌深处,振声川剧展示体验馆的朱漆大门悄然静立。鎏金匾额在朝晖中泛起琥珀色的光晕,“振声”二字宛如老生开腔前的顿挫,积蓄着百年气韵。

振声川剧展示体验馆。

轻推门扉,木质幽香裹挟着时光扑面而来——陈列的川剧盔帽、戏服犹带铿锵锣鼓的震颤,与墙上排列的各式脸谱交相辉映,近三百载“资阳河”流派的兴衰荣辱,在光与影的褶皱间缓缓苏醒。这座由明清老宅改造的川剧展示体验中心,如今已成为资阳非遗传承的“活态课堂”,吸引超1.5万名游客体验川剧妆造、锣鼓演奏等传统技艺。

青石板天井里,研学学生的嬉笑惊飞了梁间春燕。川剧展示体验中心内,张诒正手持脸谱模板,向20多名雁江一小的学生讲解勾画技巧:“红脸关公忠肝义胆,白脸曹操奸诈多疑……”孩子们蘸着颜料,笔下五彩斑斓的脸谱逐渐成形。

研学学生。

这样的鲜活传承,正应和着窗外古建筑的呼吸韵律。2021年,保和镇晏家坝村修复明清古建筑群,张诒一眼相中古宅与老戏台的格局。“古戏台配川剧,这才是文化该有的样子!”他带着剧团进驻,将老宅改造成川剧展示体验中心。

为了让“老古董”接上地气,川剧展示体验中心推出“四馆联动”模式:文化展示馆讲述“资阳河”流派近三百年兴衰,研习馆开设脸谱绘制、唱腔体验课,老茶馆品茗赏戏,体验馆(摄影)则提供“一秒变角儿”的沉浸式体验。

四馆各展所长形成闭环体验,让游客在身临其境中读懂川剧密码,在互动参与中种下文化情结。这种“可穿可演可带走”的体验模式,令该馆先后斩获“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遗体验基地”和“2023年全省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殊荣,不仅为游客打开了感知传统非遗的窗口,更通过“深度体验撬动二次消费”的留客之道,让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

在晏家坝村,川剧展示体验中心正以文旅融合为引擎,催生出“老戏新唱”的产业生态:村民将祖宅改造成茶馆,返乡青年打造特色民宿,非遗传承人开发“盖小碗”文创产品……青瓦飞檐下,传统非遗通过创造性转化,让游客住下来、玩起来、带得走,真正形成文旅造血机制,在乡村振兴画卷上挥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匠心育苗 薪火相传

然而,这座焕发新生的古戏台背后,鲜少有人知道,七年前的振声川剧团连一套完整戏服都凑不齐。

“小时候看戏班演出,只觉得稀奇;长大后发现,川剧早已融进家族血脉。”1982年出生的张诒,成长于川剧氛围浓厚的家庭。外公与父亲常奔波于城乡戏台,而他则在南郊乐园的老戏班旁驻足,听着铿锵的锣鼓声,度过了无忧的童年。

“最年轻的演员都50多岁了,观众席上清一色白发人。”张诒回忆起2014年在东门大桥下偶遇老戏班的情景,仍觉刺痛。彼时,资阳国营川剧团已解散近30年,“资阳河”流派仅存的老艺人如风中残烛,民间剧团入不敷出,看着台前白发苍苍的演员与台下同样年迈的观众,张诒第一次感受到传承的紧迫。

2016年,得知舅舅陈建国的建国川剧团因演员老化、收支失衡而难以为继、川剧“资阳河”濒临失传时,他毅然接过衣钵,注册成立了资阳市雁江区振声川剧团,将民间老戏骨们重新集结。这支平均年龄超50岁的队伍,成为他传承之路的起点。

非遗体验基地。

然而,现实困境接踵而至:剧团仅有1套旧戏服,缺乏固定场地,演出常需外借演员;观众席上难觅年轻人身影,传统剧目面临失传风险。“不能让川剧只活在博物馆里。”带着这份信念,张诒开启了一场“破圈”实验。

在市、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张诒将戏台搬进乡镇、社区、学校,先后组织演出活动80余场,覆盖观众超3万人;在雁江区玉柴学校、雁江区第一小学(东区)等四所学校创立川剧“资阳河”流派小戏苗培养基地,每年选拔多名学生,由老艺人们传授基本功与打击乐技艺;更将触角伸向高校,在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成立的戏曲社团,吸引更多大学生走进川剧、了解川剧。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播下种子,静待花开。”站在古戏台上,张诒望向天井中嬉闹的学生们。他知道,这些孩子中或许不会诞生专业川剧演员,但只要他们记得勾绘脸谱时的颜料色彩、高腔中的沱江韵律,“资阳河”的文脉就永远不会干涸。

记者手记

在晏家坝的暮色中驻足,老戏台的雕花木檐下,川剧展示体验中心播撒文化火种,借文旅融合打通市场血脉,让“资阳河”从老资阳人的回忆映射到鲜活的体验基地。当“小戏苗”们用稚嫩嗓音唱响百年曲牌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非遗的延续,更是一个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样本——唯有将传统的根深扎泥土,让创意的枝叶触摸云端,文化传承才能真正“活”起来。

实习记者 刘思圆 全媒体记者 陶思懿 彭晓君 赵梦婕 冯柏瑞 王仲杰 舒晶

本文来自【资阳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内容:

  • 从生态修复到文化铸魂 ——尧治河绿水青山的“价值密码”

    8月3日,荆楚大地持续多日的高温预警还在继续。尽管天气炎热,但“骑行乡村 助力振兴——机车巡游特色乡镇”活动组的一纸召集令,仍吸引了全省近200名骑手,他们直奔保康尧治河,开启了一场见证“两山”转化成果、畅游避暑度假天堂的体验之旅。“这儿曾因磷矿开采伤痕累累,如今已是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

    2025-08-11 09:26:00
  • 大河村遗址:近观“仰韶标尺”,触摸文明曙光

    正值暑假,开放一个多月的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内,游客络绎不绝。从空中俯瞰,这座设计上别出心裁的“下沉式”博物馆,与绿意盎然的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融为一体——泥土之下,黄河流域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完整而连续的文化风貌层层叠压。1964年,一位村民挖红薯窖时的偶然一铲,让这座时间跨度长达3500年

    2025-08-09 21:13:00
  •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

    2025-07-27 12:16:00
  • 雁阵护航 以学赋能 济南市天桥区无影山街道党工委组织开展党建观摩学习活动

    鲁网7月22日讯 为进一步把握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特点,深化党建品牌建设,提升网格化治理能力和管理效能,7月22日,无影山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李丽娟带队到工人新村文化展览馆、北村街道党校阵地、北村东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参观学习,街道党务工作者、青年干部、各社区专职副书记、青鸟计划大学生参加。在北村

    2025-07-22 17:10:00
  • 三看晋城:一城山水,一城烟火

    近 日新华网聚焦晋城看这座城如何在山水与烟火间绘就康养旅居的新画卷  见山、见水、见烟火。这里的康养旅居如一幅水墨丹青——泼墨于雄起苍翠的太行山峦,晕染在街巷田野的烟火人间。  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山西晋城深挖自然、文化、历史资源内核,着力打造康养旅居型城市。从多年前的谋篇布局,到如今产业升级,晋城

    2025-07-16 15:21:00
  • 万方玮:中华文物复刻第一人的艺术语言与技艺创新

    摘要:玉雕复刻艺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通过“中华第一龙”“商后母戊鼎”等经典文物复刻,探讨了万方玮如何巧妙融合古老工艺与现代科技,利用创新型材料和工艺技术,精准重塑古代玉雕艺术的神韵。在复刻中,万方玮非常注重对文化象征的创新性表达,为传统艺术品赋予了现代的艺术价值。这些作品不仅促进了

    2025-07-14 19:06:0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胖胖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