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清明,历史与“春天”浪漫邂逅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清明时节,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精心策划的“清明踏青‘趣’寻春”系列活动,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拂过了古城郑州。漫步于考古博物馆内,听一场考古讲座、参与一次非遗手作、兑换春日限定的精美礼品,更能在城市考古课堂中体验蹴鞠、舞狮、敲大鼓等传统民俗活动,还有丰富的文创产品等待兑换……每一日都有新的乐趣,每一场都藏着意想不到的奇遇。通过沉浸式的考古体验、互动式的文化传承,以及创新性的传播表达,让三千多年的商都历史在明媚的春日里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观众不仅沐浴在和煦的春光下,更在丰富多彩的互动体验中,深切感受到了郑州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

手工体验: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
4月4日上午,考古博物馆二楼的报告厅内洋溢着欢声笑语。五彩斑斓的黏土在孩子们灵巧的双手中变幻出万千姿态,上小学的雨欣正聚精会神地将粉色黏土捏成一片片娇艳的花瓣。“我要做一个商代风格的花瓶!”她兴奋地向身旁的朋友展示着自己手中的作品。这场名为“黏土绘春DIY”的活动,巧妙地将商代青铜器上的精美纹饰与现代手工艺相结合,赢得了观众的交口称赞。
“我们致力于通过轻松有趣的方式,让历史文化变得触手可及,让观众尤其是孩子能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道。活动现场,工作人员精心准备了各式各样的文物纹饰模板,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图案进行创作。带着两个孩子来参加活动的张女士感慨地说:“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真是太棒了,孩子们在玩耍的过程中就学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
与此同时,团扇编织活动也备受热捧。64岁的退休教师王老师全神贯注地学习着编织技艺。“我小时候曾见过爷爷编织竹器,现在能够亲手体验这种传统工艺,感觉特别有意义。”王老师的话语道出了许多参与者的心声:“亲自动手体验传统工艺,比观看多少次展览都要来得更加深刻和难忘。”
据初步统计,这两天的传统手工艺活动共吸引了数百名观众热情参与,年龄跨度从6岁至70岁不等,真正实现了文化传承的全龄化覆盖。

考古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4月5日下午,《揭秘考古日常》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非凡。副研究馆员张永清通过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生动有趣的案例,向观众生动地展示了考古工作的真实面貌。“许多人误以为考古就是挖宝,其实更多时候我们是在做拼图游戏。”张永清指着幻灯片上的一块陶片介绍道,“就像这块看似不起眼的陶片,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它是商代贵族所使用的礼器碎片,这一发现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了郑州商城的祭祀体系。”
讲座结束后,带着孩子前来听讲的李女士感慨万千:“原来考古工作竟然如此有趣,孩子听完后说以后也想成为一名考古学家。”这正是主办方所期望达到的效果——用专业且贴近生活的方式,拉近公众与考古之间的距离。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有关负责人表示,考古并非象牙塔里的高深学问,让研究成果惠及广大民众,是当代考古人的神圣使命。
义务讲解活动则让观众有了与文物“面对面”亲密接触的机会。在中华牙璋展厅内,“商都翼翼 金玉华章”特展正在展览中,讲解员详细介绍了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的出土文物。观众凝视着展柜里精美绝伦的玉器和青铜器,无不惊叹于三千多年前工匠们的精湛技艺。“这些工艺品真是太精美了,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大学生小刘由衷地赞叹道。在这三天里,十余场义务讲解活动现场服务了数百名观众,让他们对郑州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
本次活动的重头戏当属商都书院街考古工地的“城市考古体验课堂”。这片荣获“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的早商考古工地,继续向公众诉说着早商时期的辉煌历史。
在专业人员的悉心指导下,参观者得以亲手体验考古发掘的奇妙乐趣。12岁的小宇小心翼翼地用刮铲清理着地层,“太神奇了!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真正的考古学家。”他的家人也连连称赞道,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远比课本上的知识来得更加生动和直观。
“书院街的答案”互动环节更是将趣味问答与考古知识巧妙结合,让参与者在游戏中收获满满的知识。正在读初一的晓明和同学们组队参加,“这个过程让我们对郑州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他表示,现场答题的感觉比课堂里历史老师的讲解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和难以忘怀。
最为引人注目的当数清明蹴鞠活动。这一久远的清明习俗在现代考古工地上得以重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在此刻变得具象而生动。“清明蹴鞠是古代的一项重要习俗,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真正‘活’起来。”活动负责人介绍道。活动现场欢声笑语不断,许多家庭都是全家总动员,父母和孩子一起在草地上尽情奔跑嬉戏,仿佛穿越回了千年前的清明节。

在这个清明假期里,郑州市的市民们不仅享受了春日的暖阳和欢乐的时光,更在丰富多彩的互动体验中深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传统与现代相遇交融、专业与大众紧密相连时,文化的传承便在这和煦的春风里谱写下了崭新的篇章。在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中,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还将筹划推出考古工地开放日、非遗体验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项目,旨在让考古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惠及民众,让历史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相关内容:
-
央媒观豫 | 郑州怎么成了“竖店”?
日均开机短剧约100部,单剧制作周期7~15天,形成“十分钟找齐灯光组,一小时调拨百套戏服”的集群效应郑州怎么成了“竖店”?阅读提示随着微短剧产业的发展,郑州微短剧市场逐渐火热,一批短剧基地快速崛起,市场蓬勃发展吸引了不少剧组和演员扎堆赴豫,形成一股“逐戏而居”的“迁徙潮”,郑州也因此有了“竖店”的
2025-07-27 17:43:00 -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
2025-07-27 12:16:00 -
组图丨缅怀先烈,勿忘历史!纪念抗战80周年书画展今起省图开展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24日讯(全媒体记者 余劭劼)今天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书画展”在湖南图书馆举行。此次作品征集范围广泛,以反映抗战历史、抗战精神为主题,抗战英雄人物、历史事件、和平展望为主线,突出时代性、群众性和艺术性,鼓励创作具有创新性和感染力的作品。特别邀
2025-07-24 17:43:00 -
观众的审美疲劳和张译的方法论
张译又演“公检法”角色了。在新近收官的电视剧《以法之名》里,他演了一个性格有点怯懦但坚定执法的检察官。观众对这个角色的评价两极化明显。豆瓣短评区有网友如此吐槽:译哥,我真的审美疲劳了,接点别的角色吧。这条短评收获了六千多个点赞,是短评区的“最高赞”。也有不少网友为张译抱不平,分析他如何用一个个小细节
2025-07-20 00:00:00 -
万方玮:中华文物复刻第一人的艺术语言与技艺创新
摘要:玉雕复刻艺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通过“中华第一龙”“商后母戊鼎”等经典文物复刻,探讨了万方玮如何巧妙融合古老工艺与现代科技,利用创新型材料和工艺技术,精准重塑古代玉雕艺术的神韵。在复刻中,万方玮非常注重对文化象征的创新性表达,为传统艺术品赋予了现代的艺术价值。这些作品不仅促进了
2025-07-14 19:06:00 -
侃爷上海演唱会迟到40多分钟,现场观众大喊退票
7月12日,上海体育场。侃爷上海演唱会,原定晚上7点半开始,8点10分了还没现身,观众们在雨中等得不耐烦大喊退票。迟到40多分钟后,侃爷终于现身现场,没有开场白没有舞美甚至没有灯光就直接开麦,网友大呼“这个钱太好赚了”。侃爷演唱会迟到是常态,2024年的韩国演唱会,他因迟到1小时,演出仅2小时引发韩
2025-07-13 08: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