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乡村场域的艺术浪潮,何以激起青年活力?
乡村需要艺术,还是艺术需要乡村?
乡村需要青年,还是青年需要乡村?
佛山市第二届青年艺术周给出的答案是:共生。
这种共生,是不强调任何一方主导,而是以多方融合互动碰撞出新的可能,构建起乡城共生的新型文化生态。

4月30日至5月4日,超30万人次参与这场共生实践,编织起多元文化交融、城乡文旅融合的美丽图景。其中,位于乐从大墩的主会场,创新将艺术与游戏、青年与村民老旧建筑与新潮创意连接,走出了一条艺术乡建的新路径,吸引超15万人次加入。
何以艺术?从“看客”到“创客”的实践
“在这里,和我擦肩而过的都是艺术家。”这是刘丹发表在社交平台的感言,作为旅行博主,“五一”假期她本该跑向大江南北,但却转头扎进了乡村,一待便是两天。
这是她翻找各种网络资料,而后深思熟虑的结果。“做旅游推介的,其实最忙的时候是放假前,连轴转了几天,我选择大墩村这个地方放空自己。”刘丹直言,原以为只是普通的乡村游,没想到意外解锁了一个充满艺术的秘密基地,“顺德应该早点宣传这个地方。”喝着咖啡的女子感慨道。
和刘丹一样,被大墩村的艺术气息惊艳的还有一众市民游客。社交媒体上,关于青年艺术周的热度一潮接着一潮,大到整个村居的人文生态,小到一件戳中心尖的艺术品,都成了分享话题。

“不止是游客,我在这里也学到很多,比如有处艺术装置用的是蚊帐,感觉回到了小时候。”花道艺术家陈韫瑜表示,这是她第二次参与青年艺术周,巧合的是,她的装置作品与本届主题不谋而合,都强调着——共生。
这是继首届活动创下10万人次参与、带动乡村文旅消费增长23%的亮眼成绩后,组委会以“乡城共生”为主题将艺术周再度升级。不仅将共生的范围扩大到南海、高明,更联动超500名青年艺术家和村民参与乡村艺术共创,通过一件件具象或抽象的艺术作品,将共生理念化为实践,引导更多群体参与,点燃艺术氛围。
现场,入村艺术家的艺术空间兼具在地属性和美学功能;散落村居的艺术装置表达着创作者对城乡的理解和认识;村民房前屋后的绿植错落有致,体现着屋主的审美情趣;就连街巷的竖旗、海报也成了风景,点缀着乡间的诗意。
不期馆设计总监占姆波正是被这番乡村风情打动,自发与村民共创艺术装置《是...》,将存在于大墩的绿植和撞色风格结合,又重新放入乡野风景中,增色艺术之乡。
可以说,通过绿植,占姆波感受到大墩村的艺术张力,它不仅能吸引很多艺术家进驻,创作本身也不限于冠有“艺术家”头衔的小部分人,村民自己就是艺术家,有着对艺术的包容和认同。
高漪山也这么认为,因为把毛毡版醒狮搬进老房子,不是所有村居都能接受的事,但大墩村民可以。“他们很不一样,不会介意这是祖宅不能随意摆入外来物件,而认为是有了这些艺术装置,祖宅才会有生机,不会被闲置”。
不少艺术家还提到,艺术装置搭建过程中,村民不是站在一旁的看客,而是主动询问并协助的共创者,这是根植于他们心中的共生精神,也是水乡文化“有容乃大”的生动表达。
在这里,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褪去启蒙者的外衣,以平等姿态融入乡村肌理,成为激活乡村文化基因、提升乡村生活品质的重要力量。

何以共生?从“对立”到“相融”的转变
假日时光悠扬,大墩水车公园的河岸两侧,上演着最生动的共生图景。何振楠的艺术装置《激》横卧于此,彩灯妆点的龙舟轮廓倒映水面,数间民房为底色,与对岸新城玻璃幕墙的冷光交相辉映。


这是何振楠刻意选择的天然矛盾场,“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很难想象,完全相反的城乡风貌,就是一河之隔。”他直言。
同样的,大墩村内也是如此:既有数百年历史的家庙和代代相传的祖宅,也容许青年艺术家带着新想法入驻。老民宅里张贴着流行的“热词”,潮流文创又将传统形象活化......这与艺术周的“共生”主题,自然吻合。
超20处艺术装置,也悄然打破着事物边界,让对立成为互融,让单一成为多元。例如,顺德籍艺术家佘海晴将人工打造的钻石与自然生长的玫瑰结合,灿烂与璀璨皆可夺目;高漪山把时兴的毛毡技法与传统醒狮结合,讲述历史也反映时代;陈韫瑜让绿地“长出”工业管材,纵横交错间构造着取景框里的新角度等等。

在这里,艺术不是舍弃或颠覆传统,而是让两种文明、不同媒介在相互交融,碰撞新生。
何以延续?从“事件”到“生态”的进化
青年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5天时间,15万人次的打卡,只是限定时间里的热度。要想让艺术长久滋养乡村,必须激活青年群体活力,让一场活动得化为可持续文化生态。
这也是活动筹备方——不期馆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一日岛民”体验由此诞生。
与普通的乡村游不同,来到大墩的青年循着导航或点评软件的推荐,草草拍照结束。众多参与者选择的是拿起手绘地图,查看其中的艺术标记点,逐一打卡,感受不同空间带来的感官体验。

“我们希望,入村游客,尤其是年轻人来到这时,能够体验到整个村落的艺术资源。”不期馆主理人潘小毅表示,相较于去年,大墩的艺术氛围和空间已经变得更加成熟,可供游玩打卡的地方也日益丰富,如何将它们串联起来并调动游客参与的积极性,“定向游戏”是不错的尝试。
活动中,入村游客还能在“一日岛民”活动中获得“身份标识”,可以是一张岛民证,也可以是印着房产证的冰箱贴,更有多款在地艺术家制作的文创,以及各种互动体验,加深着参与者对这片土地的“独家记忆”。

“我们只要不懂得路就问村民,刚开始还很紧张,后来直接打招呼喊‘靓姨’,他们也很热情,告诉我们哪条小路更近,哪条路线能遇到更多的打卡点。”就读于广州大学的董同学表示。
此外,青年还被邀请参与乡村共建,助力乡村发展。现场,来自广州美术学院、韶关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学生团体纷纷献计献策,结合此前参与艺术乡建的心得,与导师、村委会、村民交流,思考并献策村落建设。
“希望青年艺术家们能够根植传统、勇于创新,围绕‘四山两江’旅游示范带,用艺术为乡村‘上色’。”在今年活动开幕式上,共青团佛山市委员会书记徐旭雁如是说。
这个五月,第二届青年艺术周圆满落幕,但属于青年、属于乡村的“艺术周效应”仍在继续,愈演愈烈,推动着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文/顺德融媒记者赖珊桦
图/组委会供图
相关内容:
-
提笔能写 举机能拍——宁陕县住建局青年干部集体修炼“镜头功夫”
阳光讯(记者 向博 通讯员 王辉 文/图)8月8日,宁陕县住建局会议室内,一场聚焦“手机摄影赋能政务工作”的专题培训火热进行。宁陕县摄影家协会理事张凤奇受邀,为该局20余名青年干部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政务摄影实战课,助力干部练就“提笔能写、举机能拍”的复合本领。“政务摄影不仅是工作记录,更是传递政策温度
2025-08-11 11:13:00 -
从生态修复到文化铸魂 ——尧治河绿水青山的“价值密码”
8月3日,荆楚大地持续多日的高温预警还在继续。尽管天气炎热,但“骑行乡村 助力振兴——机车巡游特色乡镇”活动组的一纸召集令,仍吸引了全省近200名骑手,他们直奔保康尧治河,开启了一场见证“两山”转化成果、畅游避暑度假天堂的体验之旅。“这儿曾因磷矿开采伤痕累累,如今已是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
2025-08-11 09:26:00 -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热贡艺术在传承中绘就文化新图景
唐卡是一种独具青藏高原特色的艺术,以玛瑙、珊瑚、朱砂等为颜料,绘制在布幔上并以彩缎装裱的宗教卷轴画,已有上千年历史。“热贡唐卡”因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隆务河畔的热贡地区而得名。同仁也被誉为“中国唐卡艺术之乡”。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唐卡创作,聚集了众多技艺精湛的画师。2009年,以
2025-07-26 21:49:00 -
如何激发村民主动性?顺德陈村大都村将“防疫责任”转化为“可兑换积分”
在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大都村,这里正在探索一种研究长效管理机制:把无形的防疫责任转化为可感知、可量化、可兑换的“积分体验”,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加快实现从“要我防疫”到“我要防疫”转变。7月26日下午,陈村镇大都村表决通过新修订的《村规民约》《股份社章程》以及《蚊媒传染病疫情防控积分奖励方案》。据了解
2025-07-26 21:45:00 -
佳县圪崂湾村:“千万工程”引活水,特色产业结硕果
阳光讯(记者 高小雨 通讯员 许倩 )在“千万工程”经验的引领下,佳县方塌镇圪崂湾村立足资源禀赋,精准发力特色种植产业,昔日“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村,如今正焕发出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蓬勃生机。据悉,2022年,圪崂湾村在科学评估地质、水源条件后,引进新的特色葡萄品种——阳光玫瑰,栽植面积约100亩,
2025-07-25 10:43:00 -
广东佛山顺德: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3317例,均为轻症
健康顺德微信公众号 7月24日,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通报:截至2025年7月23日,我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3317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2025-07-24 18: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