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持之以恒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党旗红 边疆兴 边防固

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老乡获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部分老支书在回信广场重温回信内容。
行走云南边境沿线,一村一景,一寨一特色。
村村寨寨各有其美,但最亮丽的风景是家家户户悬挂的五星红旗,最动人的故事是一个个村子从贫穷落后到富裕和谐的蝶变,最常听到的是各民族群众发自肺腑的一句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

保山市傈僳青年边境巡逻突击队在巡边。
作为我国边境线超4000公里的省份之一,云南2007年在全国最早启动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在夯实基层基础、建强基层队伍、强化基层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亲临云南考察调研、4次给云南干部群众回信,2次致贺信,对云南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赋予了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新的时代内涵。
省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17年部署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落实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稳边、建设辐射中心开放活边、决胜脱贫攻坚富民兴边等任务;2021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深化抓党建促强边固防工作的意见》,深入推进“铸魂、堡垒、头雁、先锋、稳边”五项工程;2023年,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夯实稳边、固边、兴边组织基础的重要批示精神,围绕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目标要求,实施“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边三好’重要指示精神,建强边疆党建长廊三年行动计划”,在筑牢政治忠诚、打牢基层基础、推动兴边富民、深化联防联治等方面持续用力。
一年接着一年干,18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云南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边疆实际、立足守边职责、服务对外开放的党建引领边疆治理新路子,组织强、边民富、边疆兴、边防固、边关美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建强战斗堡垒 带领边疆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
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村下班坝村民小组火了。这个小小的佤寨,2021年曾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在此宣读而沸腾,如今成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宣讲点。
村头的广场上,矗立的一块巨石纪念碑,用汉语、佤语两种文字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宣讲站里张贴了当初写信的10名老支书的照片。一个木屋,几把藤椅,游客们、青少年慕名前来,听老支书们宣讲回信精神,讲述佤山的新变化。
“有国才有家,守边就是守好我们自己的家,守护好神圣国土,一草一木、每一寸土地都不能流失。”75岁的班洪村老支书岩翁在宣讲中常常这样说。他曾担任村支书33年,经历了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如今靠着吃旅游饭、发展蜂蜜产业过上幸福生活的变化,于是和其他9名边境村的老支书们一起写信,将阿佤山的巨变告诉总书记。收到总书记的回信后,他们成了金牌宣讲员,用院坝会、火塘会、“微党课”的形式在村寨、景区、学校、机关宣讲,还受邀到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宣讲。
政治建设抓好了,党的建设就铸了魂、扎了根。近年来,我省边境县(市)依托“国门宣讲团”“少数民族语宣讲小分队”等载体,广泛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实践活动,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爱云南的故事,讲好党中央领导下民族地区一步跨千年的故事,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勐海县打洛镇景莱村
为了增强边境地区党员群众“为国守门、为国把关”意识,各地把革命历史遗迹、边境界碑、边防哨所、村史馆等建成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开展法律法规及边防政策学习教育。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重点,打造110个“国门党校”,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边境地区党员24万余人次。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思想是“魂”,组织是“形”。我省以组织建设夯实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聚焦基层党建难点痛点打出系列“组合拳”,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实施战斗堡垒工程,推动抵边村党的组织全面覆盖,推广“组三好、村四优、乡五强、县六提升”建设标准,全省60%的抵边村党组织成为州(市)级以上示范党支部,组织保障不断夯实。
——实施先锋模范工程,整合村干部岗位实施村级组织“大岗位制”,村“两委”待遇大幅提高;实施“头雁”培养计划和“归雁”回引计划,推进村党组织带头人培养储备三年行动,确保每个抵边村有1至2名成熟可用的后备力量,骨干队伍持续建强。
——实施阵地建设工程,边境县乡村三级“云岭先锋”党群服务中心全面建成。全省建成村民小组活动场所2.7万多个,实现村民小组活动阵地全覆盖。
一系列措施不断强基础、补短板,让基层党组织有队伍、有阵地、有战斗力,焕发出新的活力。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持续深化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并吸纳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等优秀人才进入基层干部队伍,有效激发干事创业活力。过去曾被认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的营盘村党总支,通过优化组织设置、规范党内活动、健全工作制度、强化基础保障等措施,全面完成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任务。党总支回引两名大学毕业生加入村“两委”,其中雷木鲁当选为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在雷木鲁的带领下,营盘村创新成立劳务合作社,组织村民就近到蓝莓基地务工,既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又盘活了村集体经济。曾经的“空壳村”如今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由落后变先进。
突出支部引路 “党建+”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热带风光、边境风情。当下,前来中缅边境的“极边第一村”——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龙利村民小组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水电路网全通、蓝色琉璃瓦尖顶的傣族民居整齐排列,来往的货车通过“感恩桥”,将群众种植的甘蔗、火龙果等经济作物源源不断运送出去。

勐海县打洛镇龙利村
打洛村龙利党支部书记玉儿囡说:“以前我们村到处都是私搭乱建,家家户户有围墙,出村要经过打洛江上的木桥,一到雨季就被冲垮,村民要绕道6公里的边境小道,农产品很难卖出去。”
近年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开展美丽家园示范行动中,构建了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的联动体系,各级干部到村里对群众进行思想动员,并和他们一起动手劳动拆除了过去私搭乱建的围墙,建起了现代化傣楼,把牲畜统一安置到村外。村民们一起动手栽花种树,扮靓家园。“感恩桥”落成,火龙果种植发展起来,寨子美了,游客也慕名而来。2023年底,龙利村民小组与一家旅游公司共同开发红色边境游路线,去年接待游客14.34万人次。
既重视环境提升改造,又尊重民族传统习俗;既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又留得住“乡愁”……像龙利村一样,如今,一个个各具特色的边境幸福村有“颜值”又有“气质”,背后是各级党组织集众力、聚众智攻坚克难。
“我的家乡我规划!”2021年以来,我省实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动员12万名公职人员回乡参与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累计完成12370个行政村规划并审批实施,一个个美丽村庄“串”起云南边疆最美丽的风景线。
兴边富民幸福长。2021年以来,我省统筹资金138亿元,由乡村党组织牵头建设374个边境幸福村项目,大幅改善边境村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提升了产业发展质效。到2024年底,开展边境幸福村建设的374个沿边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年收入达2.25万元。
让党支部在带农增收中唱主角。省级累计投入15.1亿元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扶持各地发展坚果、咖啡、中药材等高原特色农业,推动村均经营性收入逐年递增;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新路径,盘活扶贫资产、村集体资产、农民个人资产以及各地独具特色的其他资源,引进龙头企业,搭建就业创业平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6名党员成立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由党支部牵头,全村男女老少加入演艺队伍。十多年间,他们创作出300余支原生态歌曲和舞蹈,走进了国家大剧院,登上了春晚舞台,演艺人员年平均分红达2万元。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以“村党总支+村集体经济+企业+合作社”模式,组织化推进草果、灵芝等采购销售,2024年,全乡种植的8.37万亩草果产值达2315万元;种植的248.5亩仿野生白肉灵芝产值达131.6万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全乡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从2020年的1万余元提高到2024年底达2万元以上。90%以上独龙族群众的户均存款超过5万元,92%以上的家庭拥有机动车。
河口瑶族自治县河口镇曼章社区依托沿边优势,推行“基层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互助组+边民”的互市贸易模式,组织社区内的500余名边民深度参与互市贸易、落地加工等各个环节。曼章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李玉龙说:“2025年以来,我们社区居民参与边民互市3.9万人次,边民每单可获利60至70元,全年边民互市贸易额达3亿元,带动边民户均增收3万元。”
景洪市基诺山乡新司土村巴朵党支部引进旅游公司开发了3条徒步旅游路线,企业招揽游客,村民作为向导、提供后勤服务,村小组从游客缴纳费用中每人提取10至15元作为集体经济收入。2024年,巴朵村接待游客10.3万人次,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103.7万元。外出打工的基诺族青年木腊切三年前回到家乡发展,成为雨林徒步游向导。今年他还申请了青年创业贷款,利用自家老房子开了咖啡店,平均每天能卖出80杯咖啡。
支部带头、群众参与、人才助力、多方协作,乘着农业产业现代化的东风,一朵朵鲜花、一片片茶叶、一粒粒咖啡、一筐筐水果走出大山、叫响品牌,抓住云南旅游热的机遇,一个个徒步项目、旅居项目、农文旅融合项目持续走俏,让边疆群众腰包更鼓、日子更红。
发挥“主心骨”作用 绘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202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
在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园,义务讲解员方财兵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一遍又一遍讲述着他和父亲经历的民族团结故事。他说:“我们要听党的话、要团结,才能过上好日子。”
哈尼族汉子方财兵是70多年前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方有富之子,也是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发起人之一。他说:“能成为盟誓代表是父亲一生中最骄傲的事情,他叮嘱我要把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各民族都知道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的签约盟誓。”

宁洱县同心镇那柯里村
民族团结一直是宁洱县发展的底色。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考察过的同心镇那柯里村,居住着汉族、哈尼族、彝族、傣族等多个民族,村民经营茶馆、民宿、农家乐等,和谐稳定发展。
高仕兴家里有9口人,有汉族、哈尼族、傣族、彝族4个民族。他从外地返乡创业,带领村民开办茶叶合作社,采茶、制茶、卖茶。高仕兴说:“我们这里一家有几个民族的情况很常见,都能做到和睦相处。”
近年来,同心镇那柯里村党总支整合茶马古道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把党支部建在旅游景点,带领群众共同开发景区资源。通过党员商户主动亮身份、作出公开经营承诺,示范带动景区商户诚信经营、共同传承保护茶马古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茶叶开采节、开门节、丰收节等节日,各族群众、各个商户一起参与,节日共过、文化共享。
一家多个民族,大家一起吃饭、过节,相互帮忙盖房……那柯里的故事在边疆民族地区村寨非常普遍。
多年来,我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基层党建为牵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基层社会治理融合推进,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轴心”作用,画好共建共享的“同心圆”。
传承民族团结誓词碑优良传统,全省上下全面推行用党的政策教育群众、用基层组织凝聚群众、用爱国故事感召群众、用身边典型引导群众、用民俗活动团结群众“民族团结五用工作法”,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党日活动和“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活动,积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实施党建引领边境基层治理改革,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体系。各地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健全乡村振兴理事会、乡村治理协商委员会、群团组织等基层自治组织构架,落实“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决策机制,发挥好驻村干部、党员等基层治理主心骨作用,通过制定村规民约,以党员积分兑换奖励等措施,让文明和谐之花开遍村村寨寨。
在麻栗坡县天保镇天保村,涵盖强边固防、公德民俗、生态保护、土地管理、文明建设、婚姻家庭等内容的村规民约立在每一个村小组的显著位置,村村干净、户户文明的良好风尚逐渐形成。
天保村党委书记田维忠说:“过去村里请客风、吃酒风泛滥,请客名录众多,月子酒、新房酒,更有甚者,建好新房主体请客一次,建好厨房又请客一次,村民们苦不堪言。”天保村党委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将禁止大操大办写入村规民约首条,一纸村规民约遏制住大操大办歪风邪气,每年为群众节省份子钱开支近600万元。天保村获评“全国乡风文明示范村”称号。
筑牢安全屏障 党旗飘扬强边固防一线
从腾冲市区出发,车辆驶向西北方向,一路崇山峻岭相伴。随着海拔的攀升,云雾缭绕间,一片错落有致的傈僳族村落映入眼帘,每家每户悬挂的国旗格外醒目。这里是腾冲市猴桥镇胆扎村,中缅边境线上的抵边村。
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根助站在共和国一号界碑旁介绍:“共和国一号界碑是1960年中缅两国划定边界时修建的,开辟了新中国与邻国和平友好解决边境问题的先河,在胆扎村民心中,守好界碑就是守好了家。”
胆扎村边境线长42.8公里。为了守护好这段边境线,王根助担任村级段长,将边境线划分为3个大段、40个责任段,实行“党员+民兵+护林员+界务员”分段包保机制,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妇女干部、青年志愿者等群体都纷纷加入戍边队伍,组建的巡逻突击队、志愿服务队成为常态化戍边力量。
胆扎村秀水沟村民小组长蔡国发说:“我家就在边境线附近,日常种地、放牧的时候都会格外留意边境情况,这也是我们争做爱党爱国好、发展致富好、强边固防好、民族团结好、遵纪守法好‘五好’边民养成的日常习惯。”
蔡国发还是村里的网格员,他与网格内的15户村民紧密联系,不仅共同守护边境安全,还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帮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这套机制在边境日常管理和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胆扎村辖区内有2个边境联防所,由腾冲市选派的公职人员担任所长,14名联防员24小时轮班巡逻值守,常态化巡边护边。
而在猴桥镇一级,实体化运行“国门兼职委员制”,组建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中心,整合驻地部队、乡镇、海关、边检、边管等力量共同参与,形成了“党管、政建、警用、军联、民参”的联动格局。猴桥镇党委书记李有旭介绍:“指挥中心可调度各方力量,一旦发现边境异常情况,公安出警、部队支援、村组配合、群众补位,形成快速反应闭环。”
不只是胆扎村,在我省边境一线,“五级书记抓边防”、“五级段长制”守边境,村村是堡垒、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
边境最美的颜色是中国红。“红旗飘飘”工程实施多年,党员户挂党旗、普通群众挂国旗已成边民的习惯,“唱国歌、升国旗、走边关”等活动广泛开展,将国家、国门、国土、国民、国防意识熔铸心间。
边关最动人的情是爱国情。“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成果持续巩固,全省119个边境乡镇全覆盖成立联合指挥中心,建成抵边联防所1006座,选聘7303名联防员常态化入驻。军警地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边境派出所、边防部队优秀党员官兵兼任抵边村党组织副书记,带领群众有效打击了电信诈骗、走私贩毒等跨境违法犯罪。
抵边村坚固的钢铁长城由一个个基层党组织筑成。我省健全完善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小组(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的党组织体系,发展“五户联防”“十户联防”邻里守望模式,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开展强边固防示范村创建,常态化开展巡边护边活动,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边疆党建长廊已成为一条稳边固边兴边的红色长廊,连接起党心民心,凝聚起发展合力,筑牢了祖国西南边疆安全屏障。
云报全媒体记者 郎晶晶
相关内容:
-
云南省持之以恒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党旗红 边疆兴 边防固
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老乡获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部分老支书在回信广场重温回信内容。行走云南边境沿线,一村一景,一寨一特色。村村寨寨各有其美,但最亮丽的风景是家家户户悬挂的五星红旗,最动人的故事是一个个村子从贫穷落后到富裕和谐的蝶变,最常听到的是各民族群众发自肺腑的一句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2025-05-20 09:16:00 -
寿光市交通运输局开展“政务公开赶大集”活动
为深化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提升政策触达精准性,5月16日,寿光市交通运输局走进圣城街道巨能嘉园北区,开展“政务公开赶大集”活动,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政策咨询与办事指引服务,将惠民政策“打包”送到群众身边。活动现场,横幅飘扬,氛围热烈。工作人员现场发放《寿光市“码”上公开惠民利企服务手册》,群众只需扫描
2025-05-18 09:21:00 -
福建支持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福州5月12日电 (记者钟自炜、刘晓宇)福建省商务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打造国内外品牌首发、首秀、首展、首店的集聚高地和原创品牌孵化地。据介绍,省级商务发展专项资金安排2000万元,支持福建各地常态化开展首发、首秀、首展等活动,聚焦地理标志产品、名特优产品
2025-05-13 06:24:00 -
是“德子+土鸡”还是“德子土+鸡”?三德子公司回应质疑
川观新闻 近日,在《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出演“三德子”的知名演员赵亮,在抖音等平台“三德子官方旗舰店”直播间宣传的“德子土鸡”,引起网友质疑,认为该产品实际外包装商标为“德子土”,涉嫌虚假宣传。“德子土鸡”,是否违反国家商标法等有关规定,存在误导消费者?5月8日,川观新闻记者专程前往涉事企业和注册所在
2025-05-11 14:14:00 -
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发布2024年可持续发展(ESG)报告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董思 通讯员 侯慧梅5月10日,在第九个“中国品牌日”之际,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发布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这也是该公司连续第十四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在连续6年获得“五星级”评价后,连续第2年荣获“五星佳(最高)”评价,标志着该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持续引领行业卓越典范。据悉,
2025-05-10 17:22:00 -
虚构中介业务套取费用,华安保险吉林分公司长春中支合计被罚28万元
北京商报讯(记者 李秀梅)5月9日,金融监管总局吉林监管局发布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长春中心支公司,因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被罚款21万元,时任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长春中心支公司总经理马宁,被警告并罚款7万元。
2025-05-10 0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