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胖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跨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劳动教育融合路径探析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09:41:00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基础性、人文性学科,小学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是融合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探讨通过跨学科融合方式,将劳动教育有机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常态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核心课程,具有课时多、覆盖面广、影响力深等特点,理应成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基于此,跨学科融合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钥匙。跨学科融合要求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奠基性的人文学科,其教材内容本身就是一座蕴含劳动智慧、劳动情感和劳动价值的“丰富矿产”。语文学科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形象、情感充沛真挚,为劳动教育的融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值得注意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并非额外增加教学负担,而是对语文课程人文内涵的深度挖掘和升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篇章,或直接描绘劳动场景(如《悯农》描绘农耕艰辛,《搭石》展现协作之美),或歌颂劳动人民智慧(如《赵州桥》)。语文学习中包含的口语交际、写作练习等,也为学生记录劳动体验、分享劳动感悟提供了平台。劳动教育强调的实践体验、情感共鸣、价值塑造,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实践性高度契合。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习惯于从具体体验中获取知识、形成观念。因此,单纯的理论说教效果有限,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生动有趣的语文情境中,通过语言文字的感受、故事的感染、实践的表达,能够更自然、更深刻地在学生心中播撒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种子,推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整体协调发展。

教师将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绝非生硬嫁接或简单叠加,而是要进行深度、有机融合,深挖教材内容,使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学习劳动知识。教师需要系统梳理教材,建立“语文—劳动”知识关联图。教师可以积极发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如古诗文中的劳动诗《乡村四月》、现代文中的劳动人物事迹《吃水不忘挖井人》、说明文中的劳动智慧和成果《纸的发明》、神话寓言中的劳动隐喻《盘古开天地》等。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文本中的劳动内涵,引导学生在欣赏文字之美的过程中感悟劳动之重、劳动之美。

深度解读,升华内涵。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超越对字词句篇的简单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容,体会劳动的情感和价值。例如,在学习《祖父的园子》一文时,学生不仅要欣赏园中景物的自由美好,更要体会“我”跟随祖父栽花、拔草、铲地时感受到的劳动乐趣和祖孙亲情。在学习《刷子李》一文时,学生要在感受“刷子李”高超技艺的同时,重点领悟这个人物背后体现的工匠精神——对职业的敬畏、对技术的极致追求。通过品词析句、角色朗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将“劳动创造美”“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内化于心。

联结生活,任务驱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融合语文与劳动教育的综合实践任务。例如,在学习有关春天的课文后,教师布置“种植绿植”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撰写观察日记;学习书信格式后,教师鼓励学生给辛勤工作的父母、社区劳动者写一封感谢信;在学习“我爱我家”单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整理我的小书房”实践活动,完成“我是整理小能手”主题习作。这些任务都将语文知识应用于真实的劳动情境,推动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

拓展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践行劳动教育,为学生推荐与劳动主题相关的读物,如劳动模范传记、关于传统工艺的绘本、描写各行各业劳动的儿童文学作品等。同时,通过读书交流会等形式,鼓励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深化其对劳动价值的认识。

优化评价机制。教师可以通过多元评价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和重视。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协作精神、实践品质、情感态度等,而不仅仅注重单一的语文作业成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活动清单、劳动日记、口头汇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评价,既评价语文能力(如表达是否清晰、有条理),也评价劳动素养(如是否认真负责、有始有终)。这种系统化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身在劳动活动中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其主动调整行为,不断提高对劳动的认知水平。此外,实践中教师需要注意避免以下几个误区:一是避免“贴标签”,生搬硬套,为了劳动而劳动,忽视语文主体教学任务;二是避免“走过场”,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深入的语文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三是避免“增负担”,设计活动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时安排,力求高效融合。

语文是生活的符号,劳动是生活的实践。二者的融合实质上是文化与生活的重逢,是推动教育回归本真的尝试。教师通过跨学科融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不仅传授了学生知识技能,更培养出尊重劳动、热爱创造的文化传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跨学科设计能力和课程整合意识,学校也应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如劳动实践空间、跨学科教研时间)和制度保障。小学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是践行“五育”并举的生动实践。通过这样的形式,小学语文课堂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场所,而是成为融语言习得、情感陶冶、价值塑造、实践创造于一体的育人平台。

作为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通过认知建构、情感共鸣、实践升华“三位一体”的路径有机融合劳动教育,不仅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生动和深刻,更能让劳动教育如盐化水般自然地融入学生心田,有效培养其正确的劳动观念、正向的劳动精神和基本的劳动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成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为他们的终身幸福注入昂扬向上的奋斗基因,实现“五育”融合的双轮驱动,培养出知行合一、身心和谐,既能肩扛时代责任又能拥抱个人梦想的新时代接班人。

这对语文教师的跨学科素养和创新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反思、在优化中迭代。唯有将个人的实践探索转化为集体的智慧共享,方能汇聚成推动教育创新的磅礴力量,让融合之路越走越宽、育人成果愈加丰硕。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0日第14版

作者:张丽萍

    相关内容:

  • 跨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劳动教育融合路径探析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基础性、人文性学科,小学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是融合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探讨通过跨学科融合方式,将劳动教育有机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常态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2020年3月,中共中央

    2025-09-10 09:41:00
  • 新校区启用、老校焕新、集团化办学深化……新老学校齐发力,提升家门口优质教育

    在市第15小学的开学典礼上,该校东校区正式启用。(受访者供图)在市第19中学中学部教学楼内,环保课桌椅按照“小组式”整齐排列。(记者张梦婷摄)新疆网讯(记者王煜 张梦婷)新校区正式启用、老牌学校重启高中部、集团化办学持续深化……今年秋季开学季,乌鲁木齐市多所学校通过硬件升级、师资统筹与课程优化等方式

    2025-09-08 09:24:00
  • 市教育局聚焦素质提升赋能教育提质

    【来源:随州日报_数字报】随州日报讯(全媒记者刘诗诗、通讯员吴波)今年以来,市教育局紧扣“干部素质提升年”主题,全面提升干部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纪律作风,推进基础教育学位供给不断扩充,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全力争资立项,扩充教育学位供给。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随州市教育设施布局规划2025—2

    2025-09-05 08:28:00
  • 南靖县实验幼儿园党支部开展抗战胜利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

    闽南网9月3日讯(通讯员 张雪娥 闽南网记者 柯嘉进 文/图)9月3日,南靖县实验幼儿园党支部开展抗战胜利纪念日主题教育。该幼儿园党支部组织全体师生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实况直播。党员教师们佩戴党员徽章,与幼儿一起观看这场展示国威军威的盛大仪式,共同感受祖国的强

    2025-09-03 20:36:00
  • 沈阳师范大学专家组到赫章开展教育帮扶培训活动

    【来源:赫章发布】8月22日,在台盟中央、台盟辽宁省委协调下,沈阳师范大学专家组到我县开展教育帮扶培训活动。活动在赫章第七幼儿园、三小、五中、一中同步分组进行。教研活动环节,赫章挑选各学科教师代表进行试教,帮扶专家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互动等方面进行点评,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活动还开展了学

    2025-08-24 15:38:00
  • 学子路幼儿园:亲近自然乐成长

    【来源:建邺教育发布】在南京市建邺区,有一所充满自然气息与童真童趣的乐园——南京市学子路幼儿园。自2019年12月开办以来,这所园便成为孩子们亲近自然、自由成长的理想之地。园所秉持“在自然中寻求温暖的力量”的办园理念,将自然生态与人文关怀巧妙融合,构筑起一方充满生命力的成长沃土。开园至今,先后获评:

    2025-08-11 13:48:0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胖胖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