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胖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文青岛|他们,为青岛代言——热门景点五一爆满,当年的名家大咖们也爱逛景点,顺便写下“观后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5 21:38:00    

五一期间,青岛的旅游景点异常火爆。

游客们拥向了热门景区,打卡留念。信号山公园门口,龙山路上的游客组成了长龙;通往小青岛的琴屿路上,那棵孤独的树不再孤独;不远处的栈桥上,如穿梭的箭,载着游客,深入蔚蓝;龙江路的漫画街,凡是有青岛的标志,都成为拍照必备;而崂山风景区,无论是南线还是北线,都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

其实,早在上世纪20年代后,就有大量的文人墨客来到青岛,他们或者是为了工作,或者是走亲访友,但只要来到青岛,必去这几个景点。他们也把青岛视为创作灵感的源泉,大都留下了珍贵的“观后感”。

信号山公园

一山高下尽红楼

代言人:俞平伯、郁达夫

龙山路16号甲,信号山门口,游客排队入园。

海拔不足百米的小山头,缘何有这么大的魅力?

从台阶登入,就可以看到有关这座城市山头公园的介绍:信号山旧称大石头山,海拔98米,占地95亩。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后,为指挥进出胶州湾的船只,在山顶部建信号发布台1处,每天悬挂各类信号标志及气象、风力标志,市民称“挂旗山”或“旗台山”。1923年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在整理青岛区划及地名时更正为“信号山”。

由于地处龙江路、龙口路、龙山路、龙华路、伏龙路五条带龙字的道路之间,又名“五龙山”。

1984年,青岛市将其辟为公园,并在山顶建有三座火炬式的观景楼,以寓意“最古老的信号”。其实,蘑菇楼的前身,是一座信号无线电台,“山上有无线电信,及出进船只信号所”(《青岛概要》1922年)。前人有诗赞曰:“青山高处郁孤台,旭日腾云宿雾开。风漾半空旗乍展,望中知有客船来。”“上建有信号旗台,二层楼一座,石基平房一座,为轮船传递信号之所,故名。山之南麓有市长官舍,崇楼杰阁,构造完美,现改为迎宾馆(提督楼)。山势突立若圆锥形,白石嵯峨,松栎茂密,每届端午,为仕女采艾挹露之所”,这是1935年《青岛名胜游览指南》的记载。

关于描写信号山的诗文中,最有名的,是著名学者俞平伯。上世纪30年代初,他游览青岛时,对信号山印象深刻,后以《青岛信号山》为题作诗,赞美青岛的诗情画意:

故人邀我作东游,喜得年时及早秋。

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

沙温浪软飘情侣,烛暗弦低含舞俦。

此夕凭虚君不见,万千灯火占齐州。

另一位代言人是郁达夫。1934年夏,由于杭州炎热,备受煎熬的郁达夫决定接受在青岛教书的友人汪静之、卢叔桓的邀请,偕王映霞与儿子郁飞“打算附便船至青岛小住一二月”。

根据郁达夫的日记显示,在7月6日的上午八时郁达夫与家人便从杭州乘车前往上海,于午前到达,中途有事耽误了几天,于7月12日上午十一点乘船前往青岛,13日午后一时抵达青岛。在码头上岸后,郁达夫先借住在卢叔桓寓所,后移居广西路38号骆氏楼上,直至离开青岛。

此后,自7月13日至8月12日坐车去济南,郁达夫在青岛刚好住了一个月。

一抵达青岛,他就对青岛印象良好,在《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一文中,他用一半以上的篇幅着墨于青岛,不惜褒美之辞:“从海道去青岛的人对她所得的最初印象,比无论哪一个港市,都要清新些,美丽些。”

7月13日初抵达青岛时,“立海关外太阳下候行李,居然汗也不流,大约最高也不过只有九十度(华氏)的温度,青岛果然是凉。晚上尤冷,盖棉被睡,气候似新秋。”相较于杭州、上海40摄氏度的高温,青岛给郁达夫的印象自热是清凉:“昨夜有骤雨,今日晴,凉冷如秋”(7月15日)、“向晚天气忽转凉冷,似二月中旬”(7月17日)、“早晨晚上,真凉,像晚春也像新秋,只中午热一点”(7月25日)、“这几天又凉了,今夜且有大雾”(7月31日)、“秋后第一阵雨,天气渐渐凉矣”(8月9日)。

在会友、应酬、演讲、购书、阅读、写作之外,郁达夫尚有时间散步、游玩。7月15日晚饭后他上海滨、胶济车站去散步;7月16日登信号山眺望青岛全境,晚上去黄岛路、临清路等处去闲走;7月18日去贮水山、青岛山遍览青岛全市的地形;7月19日去游汇泉炮台;7月22日去四方公园游玩,去芙蓉山喝茶。8月份,郁达夫去了崂山,不放过每一处景色。

郁达夫认为,青岛的特色之一,是市区的高低不平,与树木的青葱。都市的美观,若一味平直,只以颜色与摩天的高阁来调和,是不能够引人入胜的;而青岛的地面,却尽是一枝枝的小山,到处可以看得见海,到处都是很适宜的住宅区。

这应是他登信号山后的感触。

黄县路、龙江路

文学巨匠的摇篮

代言人:杨振声、赵太侔、老舍

龙江路、黄县路一带,无疑是这两年的热门景点。当老街改造形成特色漫画街后,年轻的游客们便喜欢上了龙江路。

蓝色的“青岛”二字,成为了一道打开心扉的大门,排队打完卡,便正式走入了一条充满着童趣与文学底蕴的街道。

可以说,这一带的建筑和道路,是文化沙龙的精神磁场,也是文学巨匠的创作摇篮。

龙江路上,有两位校长。11号,是校长杨振声的旧居,他在《青岛的树》中曾深情回忆“龙江路法国梧桐”;而7号则是赵太侔故居。两人完成了一场接力棒。1930年,杨振声担任国立青岛大学的校长,2年后,赵太侔接任,改为国立山东大学。他们先后吸引了大批专家、教授的到来,让青岛这座城市熠熠生辉。他们虽然创作的作品很少,但给予了更多名家在青岛创作的机会和空间。

比如黄县路12号的老舍,便是其中之一。

称青岛为创作摇篮,老舍应该是非常赞同的。因为就是在黄县路,在青岛,他完成了《骆驼祥子》的手稿,也是在青岛,他创作了散文集《樱海集》《蛤藻集》,以细腻笔触描绘青岛的樱花、海景与市井生活,展现了他对青岛的深情。

1934年9月,应校长赵太侔的邀请,老舍迎来了“不可复制的经典岁月”。邂逅青岛,来到山大,老舍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在《青岛与山大》一文中,他认为在“以尘沙为雾,以风暴为潮的北国里,青岛是颗绿珠”,他喜欢青岛的气候,尤其是冬天,“我常说,能在青岛住过一冬的,就有修仙的资格。我们的学生在这里一住就是四冬啊!”

1936年初,老舍辞去教职,专心做起了“写家”。《骆驼祥子》是他当职业写家的头一炮。故事源自于山大的一位同事讲的一个人力车夫“三起三落”的故事。老舍很好客,经常会邀请朋友甚至是下层劳工到他家,其中就包括人力车夫,故事的细节也来自于他们。有邻居问老舍,这些都是你朋友吗?老舍说他们不但是我的朋友,还是我老师。像老舍所说:由于专心,由于思索的时间长,由笔尖滴下来的是血和泪。

《骆驼祥子》一举成名。

据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回忆,在黄县路居住的这段时间是老舍一生中创作的旺盛时期,在这里,他留下了40多篇作品,其中包括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老牛破车》《文博士》、散文《想北平》等代表作。“青岛自秋至春都非常安静,绝不像只在夏天来过的人所说的那么热闹。安静,所以始于写作,这就是我舍不得离开此地的原因”,因此,老舍文思泉涌,周围的一切都是他写作的素材,在《檀香扇》中描写的“黄县路裁缝铺的女掌柜”,其原型正是故居对面的张大姐;浴场里游泳人群的描写,成为经典;樱花是他的最爱,因此集结成集:“樱花的好处是使人痛快,它多、它白、它亮,它使人觉得春忽然发了疯”;中山公园里,有他们一家人的足迹,看猴,拾花瓣,在草地打滚,好不惬意!

只是由于卢沟桥事变搅得社会动荡不安,青岛不再平静。《病夫》与《小人物自述》写了一半,便再无法“编制‘天平歌词’了”,《这一年的笔》中,他决定用笔做武器,参与抗战洪流,“这一年的笔是沾着这一年的民族的血来画的,希望她能尽情地挥动,写出最后胜利的狂欢与歌舞”。老舍于1937年8月13日到达济南,8月14日,胡絜青抱着出生十四天的舒雨,带着幼小的舒济和舒乙追随丈夫赴济。离开了他们在青岛那个充满诗意的家,匆匆忙忙。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老舍曾萌生到青岛定居的想法,并写信委托王统照代为物色小楼,以安身立命。只是遗憾未能成行。

如今,骆驼祥子博物馆里,陈列着老舍的作品,也展示了他当年在青岛生活的点滴。与不远处的龙江路一起,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手绘文学地图。

崂山风景区

灵感的“精神高地”

代言人:沈从文、梁实秋

崂山风景区,是来青岛必去景区。

对于游客来说如此,对于当年来青的所有文人墨客亦是如此。

前面提到的所有人,几乎都去过崂山。

郁达夫于1934年的8月1日,盼来了崂山行:“晨九时去崂山……经李村、九水等处,十一点到板房,步行上山,凡三里,至柳树台崂山大饭店。登崂山大饭店南大楼,向西南望去,除王子涧上之千岩万壑,石山树林外,能遥见胶州之远山,海色迷茫。”“由柳树台东北面下山,经竹窝,观崂山屋,沿溪而至北九水庙。亦有饭店、小学、保安分驻队等设置,山上即麻姑楼……从九水庙起,路渐狭,沿大石壁与清溪,七八里而至靛缸湾之瀑布……”他还留下了咏蔚竹庵的诗,刻于石上:

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

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

临走还是意犹未尽:“崂山的风景,原也不错;可是一般人所赞颂的大崂观靛缸湾一带清溪石壁,也只平平,看过江南的清景的人,对此是不会感到特异的美感的;要讲伟大,要耐人寻味,自然是外崂沿海一带,从白云洞,华严寺到太清宫的一路。”

杨振声、赵太侔等,更是不止一次登崂山,目的是陪同来游览的友人们。

要说在崂山吸取能量最大的,当属沈从文。沈从文自称“山里人”,对崂山的偏爱源于其与湘西山水的共鸣。

青岛的两年是沈从文创作的巅峰期,他自称“消化力最强、想象力最旺盛”。“青岛不值钱的阳光,同那种花钱也不容易从别处买到的海上空气”抚慰着他那纠缠在爱恨离愁中的心,“海边既那么宽广无涯无际,我对于人生远景凝目的机会便多了些……海放大了我的感情和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崂山的山海景观不仅解放了他的精神束缚,更成为其“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的具象载体。他在此创作了《三三》《月下小景》等33篇中短篇小说及《从文自传》等传记,并完成了《边城》的构思。晚年的沈从文仍感慨:“青岛是我一生最喜欢的地方。”

“我曾先后上过六次崂山,有一回和杨金甫(杨振声)校长及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诸先生去崂山住了六天,以棋盘石、白云洞两地留下印象特别深刻,两次上白云洞,都是由海边从山口小路一直爬上,这两次在三步紧,临海峭壁上看海,见海鸟飞翔的景象,至今记忆犹新;从松树丛中翻过崖石的情景,如在眼前。”他在《青岛游记》中写道:“白日当空,气候晴明,山中一切均若长远笼罩在淡淡烟雾中……人被包围在这种丘壑里,实有别处所没有的清幽。”崂山的仙胎鱼、竹林、千年白果树等风物,被他以细腻笔触融入作品,如《边城》中翠翠的纯真形象便部分源自崂山少女的悲欢。

1933年,沈从文与未婚妻张兆和游览北九水时,偶遇一执白幡的丧亲少女,其悲戚神情令他联想到湘西女性的命运。他当即向张兆和许诺:“将写一故事引入所见。”这一场景成为《边城》的核心意象:翠翠的形象融合了崂山少女的“不幸与欢乐”、张兆和的“淳厚善良”,以及湘西女性的风情。

当然,梁实秋也曾书写崂山,不同的是,他写的是“山论”:

邻近的劳山,亦作崂山,又称牢山,却是峣峥巉险,为海滨一大名胜。读《聊斋志异》崂山道士,早已心向往之,以为至少那是一些奇人异士栖息之所。由青岛驱车至九水,就是山麓,清流汩汩,到此尘虑全消。舍车扶策步行上山,仰视峰顶,但见参嵯翳日,大块的青石陡峭如削,绝似山水画中之大斧劈的皴法,而且牛山濯濯,没有什么迎客松五老松之类的点缀,所以显得十分荒野。有人说这样的名山而没有古迹岂不可惜,我说请看随便那一块巍巍的巨岩不是大自然千百万年锤炼而成,怎能说没有古迹?

小青岛、栈桥

琴屿飘灯桥如银箭

代言人:郑振铎、苏雪林

琴屿路,连接着鲁迅公园与小青岛,因为景点集中,因此拥挤的人群如潮水般汹涌。

小青岛的灯塔,忽明忽暗,照亮了百年。

当年闻一多来青执教时,在海上远眺小青岛,形容其“一点青,在万顷的巨涛中浮沉”,将小青岛的孤岛形象与崂山奇峰并列,引发对“神仙故事”的想象。柯灵在散文《岛国新秋——青岛印象之一》中捕捉小青岛灯塔的夜色:“蓝天变成黑天,碧海变成墨海,小青岛上的灯塔在黑暗里明灭。”1935年,卞之琳寓居青岛莱阳路,常常透过窗户凝望小青岛灯塔,写下诗句:“入夜以后,小青岛灯塔上的红灯一闪一闪,给人以诗的遐想。”

郑振铎以“琴屿飘灯”概括小青岛夜景的意境:“海面上时明时暗的红灯,如同乘舟于海上。”这一评价被广泛引用,成为“青岛十景”中最富诗意的命名。陈述斋为小青岛写下名句:“领略青山不在多,水中一岛小似螺。云鬟别有飘萧态,似向风前浴晚波。”

所以,文人们用笔,为小青岛记下了最有力的文化符号。

而栈桥,作为火车站旁的必备景点,自然是最具代表性的。从清末的铁码头,到回澜阁,栈桥的沧桑是城市的沧桑,是历史的见证。在海浪冲击的考验下,1933年脱胎换骨,扩建后的栈桥宽仍为10米,长扩至440米,回澜阁立于桥头,成为青岛的标志性建筑。由此,进入无数文人的记忆。

1933年11月26日,黄际遇《万年山中日记》记:“遥望栈桥,几出海岸,蜿蜒里许,绝少野游,贪步前趋,瞻眺徘徊之乐,寡可共者,间遇数辈,或老或少,亦在吐纳屈伸,领略清景。”1934年端午节的前一天,萧军和萧红在作家舒群的邀请下来到了青岛,两人将一生的黄金时代留在了这里,萧红创作了长篇小说《生死场》,萧军完成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二萧与荒岛书店老板孙乐文来往甚密,在他的帮助下,与上海的鲁迅先生通信。然而,在青岛的中共地下组织遭到破坏。就在中秋节这一天,舒群被捕。孙乐文交给萧军40元路费,让两人去上海投奔鲁迅先生,风雨交加的夜晚,萧军、萧红从栈桥上船,离开了青岛。

1935年盛夏,岛居一月的苏雪林留下了《栈桥灯影》,成为栈桥描述的名篇:“这座栈桥,位于青岛市区中部之南海边沿,正当中山路的终点,笔直一条,伸入青岛湾,似一支银箭,射入碧茫茫的大海……钱镠王强弩射江潮,潮头为之畏避,于古英风,传为佳话。这支四百四十公尺长的银箭,镇压得大海不敢扬波,岂不足与钱王故事媲美吗?”

假期结束,游人返程,带着他们对青岛的记忆,不久,又会有新的游客抵达,这些景色将会继续走入无数人记忆里,生生不息……(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相关内容:

  • 人文青岛|他们,为青岛代言——热门景点五一爆满,当年的名家大咖们也爱逛景点,顺便写下“观后感”

    五一期间,青岛的旅游景点异常火爆。游客们拥向了热门景区,打卡留念。信号山公园门口,龙山路上的游客组成了长龙;通往小青岛的琴屿路上,那棵孤独的树不再孤独;不远处的栈桥上,如穿梭的箭,载着游客,深入蔚蓝;龙江路的漫画街,凡是有青岛的标志,都成为拍照必备;而崂山风景区,无论是南线还是北线,都吸引了四面八方

    2025-05-05 21:38:00
  • 九寨沟的调度能力太强了:实时监测客流,两三分钟一班车

    5月3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景区,当天接待了4.1万名游客,现场并未出现拥挤状况,游客们纷纷称赞景区的大巴车调度能力。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游客得知,九寨沟每个景点之间,两三分钟就有一班调度车,完全不挤,调度车上还有导游介绍相关景点。据悉,九寨沟管理局通过智慧旅游平台实时监测客流,优化游客分流,

    2025-05-05 11:24:00
  • 工业富联2024年营收6091亿创新高 连续三年分红超百亿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苑伟斌4月29日,工业富联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全年营收首次突破6000亿元,达6091.35亿元,同比增长27.88%;归母净利润232.16亿元,同比增长10.34%,营收净利均创公司历史新高。公司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6.4元(含税),分红总额127.1亿元创新高

    2025-04-30 11:33:00
  • 中超第九轮综述:申花保持不败继续领跑

    27日,2025赛季中超联赛第九轮战罢。上海申花本轮客胜山东泰山,延续本赛季不败战绩,继续领跑中超;浙江队2:1战胜青岛西海岸,取得近五轮首胜,逃离不胜怪圈。4月26日,申花队守门员薛庆浩(前右)在比赛中扑救。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26日,主场作战的泰山掌握场上主动权,在控球率上占优。然而,申花防守

    2025-04-28 08:44:00
  • 在这里“讲好中国故事”!看东方影都如何打造电影工业化的“青岛范式”

    记录了国产电影工业化发展轨迹,电影人在这里“讲好中国故事”——东方影都:电影工业化的“青岛范式”2016年电影《长城》上映后,导演张艺谋在专访中坦言:“(拍摄)重工业类型的电影,我们的经验还是不够。从这第一步(讲故事)到最后一步的电脑特效,我们跟好莱坞相比都有差距。”作为东方影都建设阶段首部入驻拍摄

    2025-04-23 07:35:00
  • 啤酒行业销量下行,青岛啤酒的“破局”

    文 | 伯虎财经,作者 | 林恩 透过青岛啤酒2024年的财报,可以看到整个啤酒行业当下的生存情况。2024年,青岛啤酒实现营业收入321.38亿元,同比下降5.30%,减少了约18亿元;归母净利润为43.45亿元,同比增长1.81%;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9.51亿元,同比增长了6.19%。业内观察者

    2025-04-17 10:06:0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胖胖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