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中华文明中的江南文化


中国悠长的历史从何而起?中华文明如何生根发芽、经久不衰?中华民族怎样繁衍生息,发展为今天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
葛剑雄教授近年的数十篇新作,以其深厚史学积淀与独到现实洞察,从承载文明曙光的甲骨、青铜,到孕育无数灿烂文化的黄河、长江,再到影响区域与世界交流的运河与丝绸之路,娓娓道来中华文明的源起与发展。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文化自信的深刻探讨,引导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当下,再思中国文化的根基与未来。

《何以中国》,葛剑雄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25年出版
>>内文选读:
我们讲的江南文化,并非只是江南地区的某种具体的文化,而是指江南地区以往产生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总称,即江南的文明形态,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因此,只有将江南文化置于中华文明之间,才能作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无论是狭义的江南还是广义的江南,在中华文明的早期就已与其核心区域中原地区连成一体,春秋战国期间是吴、越、楚的疆域,秦统一后一直置为郡县。自泰伯迁吴,来自江南的言子(偃)成为孔子的弟子,吴越争霸并扩张到中原,楚国东扩至春申君封地吴,江南地区已全面接受来自中原的华夏文化。但直到西汉初年,江南还是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地区,政治上的边缘区域。“江南卑湿,丈夫早夭”的状况虽主要指长江中游,但下游的情况也大致相同。由于当时气温偏高,降水量大,加上沼泽低地遍布,原始植被尚未清除,丘陵山区尚未开发,中原人士视之为畏途,甚至宁愿将在江南的封邑换成中原较小的,为调往中原不惜自愿降低级别。江南还是安置东越、南越降人和移民的地方。直到东汉前期,负责督察江南地区的扬州刺史还轻易不敢渡长江。
两汉之际和东汉末年至三国期间,逃避战乱或投奔地方割据政权的士人迁入江南,有些人就此定居,战乱平息或重新统一后不再返回北方。永嘉之乱后形成空前规模的南迁,并且一直持续到南北朝中期。由于东晋与南朝都以建康(今南京)为首都,江南地区相当于“昔之三辅”,既是皇族贵戚、世家大族、文武高官、士人名流的主要定居地,也是此期间南方高层人物和人才的聚集地。到南朝后期,江南土著在政治和文化地位上已打破北方移民集团的垄断,江南也因兼容二者而成为南朝境内的政治和文化高地。
安史之乱后的人口南迁持续至唐末五代,虽因范围更大、数量更多而将移民迁入、定居地区扩大到江西、湖南和岭南,但江南依然因地理优势和交通便捷而成为移民的主要定居地,特别是其中的上层和富裕移民。
靖康之乱后的南迁一定程度上重复了永嘉之乱后的南迁模式,并且更加强了江南的地位。由于交通条件和军事、政治态势的影响,这次更大规模的南迁的主流是由以开封为中心的中原迁往东南地区。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使江南成为政治中心所在,也是来自中原的上层移民的定居地和南宋全国高层人才的汇聚处。由于南宋持续了一百多年,相继的元朝又由非汉族统治,南迁移民的后裔基本上没有返回北方,就此在江南定居,或分徙南方各地。由于宋金之际、金元之际北方遭受严重破坏,蒙古灭金期间更受空前浩劫,人口锐减,直到明初亦未能恢复,南方与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差距越拉越大,再未逆转,而作为南方核心的江南的优势从此确立,保持至近代。
明清以降,江南已成人文渊薮,人才辈出,科甲鼎盛,三鼎甲人数居全国首位。学术、文学、音乐、戏曲等各方面,江南均居全国前列,江南文化的综合优势地位在华夏文明区中已难撼动。一个最新的例证是,以市(地)级行政区统计籍贯或出生地,两院院士中以苏州市居首位;以省级行政区统计,江苏省、浙江省居一、二位。

图源:视觉中国
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也有利于江南的开发。西汉以后进入了一个气温相对偏低的阶段,江南的气候由湿热变得温和,降水量由偏多转为充足,多数地方成为宜居环境。一次次外来移民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使土地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运河将密集的天然水道连成网络,使江南拥有机械交通工具出现前最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粮食、经济作物和天然资源为手工业和商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商品,密集的人口、富庶的生活和便利的水运造就繁荣的市镇和发达的市场。一般认为在唐宋间中国经济的重心已经南移,对此结论或许还有争议,但要说到宋代江南已成全国经济重心所在,则是毫无疑义的。
虽然目前找到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原文是“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见范成大《吴郡志》)的出处已在南宋,但对江南,特别是对苏州、杭州的赞誉在唐朝后期已盛行。天堂的含义不仅是经济富庶,还包括风景优美、生活宜人。这固然离不开适宜的自然环境,更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在当时,主要是农业生产和城市的服务行业。到了北宋末、南宋初,就有了“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说明苏州和常州已是南宋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苏州、常州的丰收就能保证南宋的商品粮供应。随着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松江府逐渐成为棉布的主要产地,以致有“衣被天下”之称。
明朝中期已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说明全国商品粮的基地已转移到湖广(今湖北、湖南),但这并不意味着苏常、苏松经济地位的下降。由于耕地开发殆尽,人口密集,苏州的粮食产量甚至已无法满足本地的消费,但发达的商业、手工业和不断创新的服务业却产生了更多财富,使苏州人不仅能购买商品粮,还能获得丰富的商品和商业服务。“苏松赋税半天下”的说法虽不无夸张,但“苏松赋税甲天下”、其赋税额度所占比例为全国最高却是不争的事实。从明朝留下的各种赋税钱粮统计数字看,苏州府、松江府承担的赋税额度和实际上缴的米麦钱钞,不仅一直是全国最高,其占比也远远超过了两府的田地、人口在全国所占的百分比。从数字上看,苏松无论总量还是人均的赋税负担都是全国最高的;但从各方面的记载看,苏松的官绅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准不仅不低,还是相当富裕舒适的。这应该是当地手工业、商业、服务业发达,还有农业以外的财富收入的缘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明清时期,江南的物质财富也已居于华夏文明之首,与此相应的商品经济、文化产业、服务行业、市场意识、工匠精神、商业文化、饮食文化、市民文化也得到发展和提升,大多为全国之最。
1843年上海开埠,并迅速发展为中国与远东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国际都会。江南为上海提供了最多的人力资源和资本,上海为江南人才、资本与江南文化提供了最大的发展空间和通往全国、走向世界的途径,江南文化也成为在上海形成的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的重要源泉。江南传统文化中的重信然诺、商业道德、精益求精与西方的法治意识、商业精神、技术规范、管理模式相结合,形成有上海特色的职业道德、契约意识和工匠精神。近代上海是中国开放性和现代化的实验室,而江南就是这个实验室的延长和扩展。
江南文化植根于江南大地和中华文明,从中获得存在和发展的资源。而江南文化的发展也丰富壮大了中华文明,在中华文明的创新和开放中曾经发挥了引领作用。
相关内容:
-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
2025-07-27 12:16:00 -
苏州工业园区打造中新合作“样板间”
中经记者 郭阳琛 张家振 苏州 上海报道“1995年,园区的第一根桩就打在腾飞新苏项目内,这根桩所在的多层厂房仍能满足现在租户的需求。”凯德投资(中国)产业园、工业及物流地产管理负责人吕福庆是新加坡人,已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多年,这些经历让他对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过往如数家珍。依托星罗棋布的产业园区,已过
2025-07-26 03:27:00 -
吴中郭巷一宅地底价成交
今天(7月23日),苏州市吴中区郭巷街道一地块(苏地2025-WG-Z13号)由苏州星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67197万元底价竞得,成交楼面价14400元每平方米。地块零溢价出让。网站截图地块位于吴中区郭巷街道林家潭路南侧、通达路东侧,紧邻苏州地铁7号线林家谭站。规划容积率大于1.05且小于等于1.
2025-07-23 16:51:00 -
雁阵护航 以学赋能 济南市天桥区无影山街道党工委组织开展党建观摩学习活动
鲁网7月22日讯 为进一步把握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特点,深化党建品牌建设,提升网格化治理能力和管理效能,7月22日,无影山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李丽娟带队到工人新村文化展览馆、北村街道党校阵地、北村东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参观学习,街道党务工作者、青年干部、各社区专职副书记、青鸟计划大学生参加。在北村
2025-07-22 17:10:00 -
贴敷“三伏贴”,苏州多家医院发布通知
今天,苏州正式进入三伏天近期苏州多家医院发布“三伏贴”贴敷的通知通告一起来看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敷贴时间:7月10日起,该院中医科三伏贴正式开贴。伏前:7月10日-7月19日初伏:7月20日-7月29日中伏:7月30日-8月8日末伏:8月9日-8月18日末伏加强:8月19日-8月28日敷贴地点:苏大
2025-07-20 12:26:00 -
名创优品铁达信M17充电宝3C标识为多边形,网友:机场安检过不了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自己在名创优品购买的铁达信5000mAh简约带线移动电源(混)(型号为 M17)3C标识为多边形。该网友发布的图片显示,此款充电宝的 3C标识外椭圆变成了近似八边形,而产品购买详情中明确注明了 “3C认证”。“机场安检带不上去,工作人员说那个圈是多边形,不是真的圈,包装写的可登机。
2025-07-19 16: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