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深耕“山的资源” 做活“林的文章” 林下经济变身甘肃成县“绿色银行”
陇南市成县是甘肃省12个深化集体林改试点县之一。近年来,依托170万亩林地资源,成县科学规划林药、林菌、林旅等产业带,积极探索了猫川村“国有林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折股量化模式、半山村“家庭林场+村集体+农户”林养融合模式、庄子村“国有林场+企业+农户”场企共生模式等创新模式,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林下经济示范点34个,有效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自2024年以来,成县林下经济总产值突破6.24亿元,带动3.2万农户人均增收3200元。
模式创新,打造“林改样板”
在成县宋坪乡猫川村龙凤山林场的密林中,成片的淫羊藿舒展着油亮的叶片,苦参、重楼、白芨等中药材在树荫下蓬勃生长,一幅“林中有药、药中有景、景中致富”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龙凤山林场通过“国有林场+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折股量化创新模式,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龙凤山林场辖区森林资源总面积56.84万亩,其中国有林面积28.85万亩、集体林27.7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4%,是成县南部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在全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开展后,林场转变发展思路,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和湿润的气候条件,在林场毛川林区创建了林下经济示范点。
“我们坚持保护森林资源与适度经营开发相适应,利用乔木林下的散射光和腐殖土优势,发展中药材种植,既保护了森林生态,又激活了土地效益。”龙凤山林场场长贾建民介绍,林场先后建成350亩林下中药材示范基地,引进淫羊藿、苦参、白芨、重楼等17种适生品种,同时建设了包括珍稀树种收集区、经济果树收集区等在内的毛川林木种质资源圃,收集移植成县乔木树种87种共1884株,各类花灌木13种共1060株,涉及58科92属,形成了“上层林木参天、中层药草繁茂、下层生态循环”的立体林业格局。
目前,示范基地已带动猫川村及周边4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以前守着林子没出路,现在林下种药比种地收益高多了。”猫川村村民左辉辉蹲在地里,一边查看淫羊藿长势情况,一边告诉记者,自家承包地入股合作社,除了土地流转费、入股分红,还能通过在示范基地和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像左辉辉这样的农户,在猫川村不在少数。猫川村将村集体经营的982亩林地采取分户不分林的方式,把收益权量化到户,以股份形式折算成林票,由村民入股到村集体统一适度经营,提高了集体林地的综合效益。林场通过“土地入股+劳务用工+收益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切实形成了种植基地“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
从单一管护森林资源到林权改制下的适度开发,从“守着青山看风景”到林下经济蓬勃发展,在成县,众多的“猫川村”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半山村以黄山农科家庭林场为纽带,流转集体林地548亩,利用林间空地、林缘地带栽植白杨、落叶松等用材林,建成青崖间森林康养基地,打造新的乡村旅游打卡地;庄子村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与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相结合,利用国有林场资源和技术优势,与辖区内农户签订农副产品收购协议,发展食用菌原料加工……深耕“山的资源”、做活“林的文章”、守牢“绿的底线”,林下经济成为成县富民强村的“绿色银行”。
林下养蜂,铺就“甜蜜”致富路
除了用活林地资源,成县还积极发展林下养殖,而依托生态禀赋发展起的养蜂业,正成为集体经济和村民致富的又一“法宝”。
近日,在成县二郎乡,晨光穿透薄雾,蜂箱错落摆放在林间坡地,成群的蜜蜂振翅穿梭,发出低沉的嗡鸣,养蜂人李英明头戴纱网帽,轻手轻脚地掀起蜂箱盖,金黄的蜜脾在阳光下泛着琥珀光泽。“今年花期足,湿度也正好,一箱能收30多斤蜜。”他熟练地割下蜜脾,浓稠的蜜汁顺着刀口流淌,空气中弥漫着清甜气息。山坡上,几十户蜂农正忙着采收今年的头茬蜜,笑语声与蜂鸣交织成山乡特有的丰收曲。
生态良好、空气清新、面积广大的林区是放养林虫的理想场所。二郎乡位于秦岭南麓,森林覆盖率超85%,被誉为“天然蜜库”。这里海拔600—1200米,年均气温15℃,1700余种蜜源植物轮番绽放——春有油菜,夏有五倍子、漆树等,为蜜蜂们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更难得的是,乡内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桔梗、淫羊藿、连翘等药用植物的花粉,也为二郎蜜赋予了独特的营养价值。
“房前种辣椒,屋后养蜂箱,同时套种中药材,一亩地能赚三份钱。”养蜂大户魏保平开心地算着这本“立体账”。在他家后院,60个蜂箱与淫羊藿、白术套种,既节省空间,又方便蜜蜂采集中药花粉。“我养了8年多的蜜蜂,自行试验出‘水泥封箱体+传统木框架+继箱多维框’技术,养殖成本仅仅是传统蜂桶养殖的十分之一,冬暖夏凉还防虫,产蜜量上涨了两成,加上淫羊藿、白术等套种的中药材,一年大概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魏保平说。
近年来,二郎乡立足自然禀赋,因地制宜,将林下养殖、庭院经济、农田套种深度融合,打造出立体化、生态化中蜂产业链;同时,通过“田间课堂”、产业奖补等多种措施,积极培训技术骨干200余人,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向奔赴。目前,全乡蜂群突破6500箱,年产蜜超6.5万斤,产值达260多万元。
“下一步,我们计划规模化养殖,打造蜜蜂产业集群,让集体经济和群众腰包一起鼓起来,这才是乡村振兴该有的‘甜味’。”二郎乡党委副书记杨继北话语里透着笃定。
(杨金芳 魏波 杨造顺 刘建军 张敏)
相关内容:
-
可提前15分钟气象预警!低空经济安全保障获得新突破
非管制空域航路端到端危险天气短临预警技术取得新突破,可提前15分钟准确预警无人机颠簸……记者从9月6日开幕的第二届低空经济气象前沿科技研讨会上了解到,中国气象局边界层气象重点创新团队在高精度航危天气智能感知和预警若干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为低空经济提供安全飞行气象保障。近年来,全国多地布局低空经济
2025-09-07 01:29:00 -
【地方食闻】“数字身份证”、保险托底......山东特色畜牧业如何长出“金链条”
2024年,山东特色畜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680亿元临朐鹅肝溢出醇厚香气,单县羊肉汤翻滚出奶白色浓汤,煎至五分熟的高青黑牛肌理粉红……这些刻着齐鲁地域印记的畜牧名吃,正不断给大家带来舌尖上的幸福感。多年来,畜产品消费结构一直以猪肉、禽肉为主,“无猪不成席、无鸡不成宴”是百姓日常饮食的写照。而随着人们
2025-08-22 15:55:00 -
倒计时20天!临安山核桃开杆在即,农户:感觉是近十年最好的一年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檬 通讯员 曹筠修 程晓梦立秋一过,今年的第一口山核桃就被惦记上了。8月18日,在“中国山核桃之都”杭州临安,距离9月7日白露开杆,还有最后的20天。“山核桃农户8月初就开始张网,现在就等着白露前后落果!”临安龙岗镇林坑村书记许昊明说。除草、张网农户正忙着采摘前准备工作现在的临
2025-08-18 16:23:00 -
拉萨河畔的绿色蝶变:两岛内河绘就城水相融新画卷
傍晚时分,家住仙足岛的次仁卓玛牵着孙女漫步于拉萨河畔,近处水鸟飞翔、远处蓝天白云,让人驻足欣赏。这幅惬意图景背后,是拉萨市中心城区水系生态治理工程(二期)——两岛内河绿色生态廊道提升工程带来的深刻改变。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该工程位于拉萨市城关区南部,地处拉萨河右岸仙足岛、太阳岛与城区之间,项目主要建设
2025-08-11 13:52:00 -
从生态修复到文化铸魂 ——尧治河绿水青山的“价值密码”
8月3日,荆楚大地持续多日的高温预警还在继续。尽管天气炎热,但“骑行乡村 助力振兴——机车巡游特色乡镇”活动组的一纸召集令,仍吸引了全省近200名骑手,他们直奔保康尧治河,开启了一场见证“两山”转化成果、畅游避暑度假天堂的体验之旅。“这儿曾因磷矿开采伤痕累累,如今已是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
2025-08-11 09:26:00 -
遂平县文城乡:网格力量下沉一线 全力抗旱保秋粮
河南经济报记者 宋莹莹 通讯员 刘思雨入夏以来持续高温天气,遂平县文城乡7.3万亩秋作物遭遇不同程度干旱,其中玉米、大豆等耐旱性较弱的作物叶片出现卷曲、萎蔫现象,多数地块土壤表层干裂严重,秋粮生产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旱情,文城乡迅速部署,组织全乡网格员下沉田间地头,化身“抗旱服务员”,以“网格”为战位
2025-07-28 17: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