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成果破解青藏高原人类早期迁徙生存密码
新华社拉萨4月29日电(记者春拉、刘洲鹏)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29日在拉萨举行的2024年度业务工作公众分享会上通报,尚嘎岗遗址、秀玛洞穴遗址、噶尼遗址等考古项目,为破解青藏高原人类早期迁徙生存密码,构建西藏考古学文化石器时代时空框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4月29日,分享会现场照片。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 摄
拉萨堆龙德庆区尚嘎岗遗址初步揭示,早期人类在距今10万年左右已踏入西藏高原中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李浩说,尚嘎岗遗址出土的石制品组合表现出以盘状技术为特色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特征,光释光测年显示,该遗址三级阶地文化层年代不晚于距今10万年。
李浩说:“超景深显微镜与扫描电镜可以分析石器的作用对象和使用方式,通过石器表面的使用擦痕和光泽,我们推测这些工具曾被用于加工皮毛等活动,展现了早期人类高海拔极端环境的生存智慧。”
西藏阿里革吉县秀玛洞穴遗址呈现了4万年前青藏高原西部洞穴类型遗址的使用与延展情况。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考古队员谭韵瑶说,秀玛洞穴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相关旧石器文化遗存与距今4.5万年的西藏尼阿底遗址、梅龙达普遗址二期遗存年代相当,但文化面貌存在差异,对于探讨高原腹地不同技术人群的迁徙、交流和融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西藏阿里革吉县噶尼遗址、日土县夏达错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成果表明,细石叶技术在距今1万年左右就已到达西藏西部,并延续至6000年前。其中,夏达错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细石器,还出土了距今约8000年的磨制石针,标志着青藏高原最早的磨制技术已在西藏西部出现。这种从打制石器到磨制技术的转变,表明西藏石器时代生产技术发展的革新阶段。
西藏大学教授李永宪说:“这些年西藏田野考古新发现越来越多,相信未来高原大地沉默千年的历史文物将通过各个领域专业人员的研究不断被活化。”
相关内容:
-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热贡艺术在传承中绘就文化新图景
唐卡是一种独具青藏高原特色的艺术,以玛瑙、珊瑚、朱砂等为颜料,绘制在布幔上并以彩缎装裱的宗教卷轴画,已有上千年历史。“热贡唐卡”因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隆务河畔的热贡地区而得名。同仁也被誉为“中国唐卡艺术之乡”。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唐卡创作,聚集了众多技艺精湛的画师。2009年,以
2025-07-26 21:49:00 -
海外华文媒体对话西藏媒体同行 共话雪域甲子变迁
7月22日,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共鉴华夏·同传五洲”全球华文媒体联盟中国行系列活动走进西藏,来自五大洲18个国家近30家华文媒体的中高层代表先后走进西藏日报社、西藏广播电视台参访座谈,从媒体视角感受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发展的脉动。作为西藏和平解放后诞生的第一张日报,1956年创刊的《西藏日报》见证着
2025-07-23 19:13:00 -
中新网报道太原文博场馆上半年旅游人次和门票收入创历史新高
本报讯 7月1日,中新网以《山西太原文博场馆上半年旅游人次和门票收入创历史新高》为题,报道截至2025年6月30日,太原市文物局直属对社会开放的22处文博场馆接待游客562.15万人次,与2024年同期相比,增加34.16万人次,增长6.47%。实现门票收入6728.07万元,比2024年同期增加1
2025-07-01 19:07:00 -
太酷了!遵义这位68岁大爷被全网羡慕~
退休=躺平?遵义这位“追风大爷”偏不!骑行环游中国网友热评:“活出了我理想中的退休生活”68岁的遵义骑士汪国强是仁怀市的一名退休公务员他用摩托车轮丈量中国——✅12年独行✅25万公里✅4次进藏他的故事让年轻人直呼“泰酷辣”!从2013年开始年过半百的他便独自一人骑着摩托背着相机骑行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用
2025-05-12 15:01:00 -
“五一”假期,“蚌埠住了”
当“五一”的暖风轻轻拂过,蚌埠这座充满历史韵味与活力的城市,早已盛装以待,精心筹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旅盛宴。从大禹文化节的千年文脉,到特色“街晚”的璀璨夜色;从热辣鲜香的美食江湖,到山水相映的诗意栖居,蚌埠正以独特的魅力,邀远方的你共赴这场春日之约。 千年古韵 文化长歌 4月25日,首届大禹
2025-05-06 07:20:00 -
考古新成果破解青藏高原人类早期迁徙生存密码
新华社拉萨4月29日电(记者春拉、刘洲鹏)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29日在拉萨举行的2024年度业务工作公众分享会上通报,尚嘎岗遗址、秀玛洞穴遗址、噶尼遗址等考古项目,为破解青藏高原人类早期迁徙生存密码,构建西藏考古学文化石器时代时空框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4月29日,分享会现场照片。新华社记者晋美
2025-04-30 00:53:00